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
港台及国内荀子伦理思想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
荀子对思孟 五行 说的批
最新热门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时间:2009-7-24 13:49:05  来源:不详
相同的概念,而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以至郭店竹简的抄写者以及今天的一些学者误解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关系,错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4],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显然是因为仁义礼智圣被固定成五行说,成为一个“闭约”的整体,不得不用同一组概念表达两种不同的思想,而从 “闭约而无解”一句来看,荀子显然已发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李学勤先生称,荀子“《非十二子》对各派学者的批评,均能深中要害,并无枝节的指摘”[5],从对五行的批评来看,确实如此。不仅如此,为表示与思孟的区别,荀子甚至提出自己的“五行”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荀子·乐论》)这种五行与仁义礼智圣显然有所不同,首先,它的性质是同类的,是五种“不形于内”的“行”,因而不存在“僻违”的问题;其次,它的内容是清楚、明确的,因而不存在“幽隐”的问题;更重要的,它的所指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会与仁义礼智圣或仁义礼智信混在一起,因而不存在“闭约”的问题。而这两种五行的差别,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具体所指和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学派内部的批判往往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某一具体学说不满,故揭露其思想的矛盾,找出理论的漏洞,以达到攻击对方抬高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则与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不同立场有关,涉及到学术内部的派别之争,前者的批评往往是直接的、表层的,后者则是深层的、本质的。荀子对五行的批判也是如此,所以除了对五行进行批驳外,还指斥思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认为自己是在维护“先王之统”也即儒家正统。那么,什么是荀子所理解的“先王之统”呢?《释名·释典艺》:“统,绪也。”《正字通·糸部》:“统,系也。”故统指一脉相传的系统、传统,具体到先王之统,当指由先王而来的传统、道统,实际就是先王之道。荀子云:“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荀子·议兵》)反过来说,就是要以道去统,所以道也就是统。在荀子那里,先王往往是礼义的制定者,所谓“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君道》)“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大略》)所以先王之道实际就是礼。“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故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礼论》)“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乐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儒效》)因此,荀子所谓的“不知其统”实际是指斥思孟不懂得真正的先王之道,而自己对其的批判乃是出于维护先王之道、维护礼的需要,这可以说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更深一层原因。 
        研究过儒学史的人都知道,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仁和礼。他一方面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仁对礼的优先性;另一方面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把仁看作复礼的手段,这样仁、礼的关系如何,便成为孔门后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孔子以后的儒学实际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五行》提出“形于内”的“德之行”,将其看作内在的道德主体,认为“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第三章),实际是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同时又保留了“不形于内”的“行”;以后孟子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进一步发展了“形于内”的“德之行”,而舍弃了“不形于内”的“行”。在孟子那里,礼、义分别是“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的外在表现,所谓“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尽心上》)。这样礼、义便由外在规范被拉向内在主体,从而在主体心的角度回答了仁、礼的关系问题[6],因此属于儒家内部的唯“心”派,也即唯“仁”派。而荀子则相反,他实际是沿着孔子的礼以及《五行》“不形于内”的“行”继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礼的客观性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荀子那里,礼是圣王的制作,是等级制度和客观规范,“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劝学》)“礼者,所以正身也。”(《修身》)义与礼的内容基本相同,又具体指对礼的实行,“行义动静度之以礼。”(《君道》)仁是主观情感,是对外在规范的操守、把持,它将外在的礼内在化,同时上升为内在的德。故说“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不荀》)“故仁者,仁此(注:指礼)者也;义者,分此者也。”(《君子》)智是主观的认识能力,它以认识外在礼仪为目的,同时节情去欲,“化性起伪。”因此,荀子实际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