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
西方古典作家对古希腊城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
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
最新热门    
 
西方学者的先秦思想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49:50  来源:不详
料集为美国学生学习中国哲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甚至可以说从资料上奠定了美国学生研究中国哲学的最初取径。
  1975年,陈荣捷写过一篇论文《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仁的解释》,针对芬加勒特以“礼”为孔子思想核心的观点,强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篇文章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中有过较大的影响。
  狄百瑞(William T. De Bary ,191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于1948-1949年来到大陆的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作访问研究,阅读过钱穆的思想史著作,对他后来的宋明理学研究有潜在的影响。1969年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会长。狄百瑞主编过《中国传统原始资料集》(与陈荣捷、沃森合编,1960年),对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80年代,他主张,中国儒家内蕴有自由主义的传统,在90年代,他进一步提出,儒家可以为现代的人权观念提供新的资源。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表示赞同,亦有人表示反对。他本人虽然对先秦没有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许多结论涉及到儒家的一般问题,以及儒家在现时代的意义,这些问题是任何研究先秦思想史学者无法回避的,因而他的观点对于先秦思想史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今,布鲁姆(Irene Bloom,1939--)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努力,力图将亚洲经典著作成为美国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她与狄百瑞合编了一本《亚洲经典著作入门》(1995年),邀请知名的从事亚洲研究的学者,对亚洲的主要经典作了介绍,其中有孟子与唐诗。
  第二个圈子,杜维明及波士顿儒学。
  在当今海外研究儒家思想的学者之中,杜维明是影响较大的一位。他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是儒学新三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二,以他为核心,形成了所谓波士顿儒学学派,这一派的成员不局限于华人,其中有基督教神学家,例如有南乐山。
  杜维明(1940--),1940年生于昆明,1961年台湾东海大学毕业,次年赴美深造,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1981年起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总本上讲,杜维明的研究重心不在先秦,而在宋明(尤其是明代,如王阳明,刘宗周)。但杜维明在先秦思想史方面也作过阐释性的工作,具体体现为对于《中庸》的解释著作:《论儒学的宗教性》(有中译本,段德智译;原作于1976年,1989年出了增订本)。
  杜维明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在国际的视野之下从事儒学研究。杜维明将儒学分作三期,以先秦两汉为第一期,宋元明儒学为第二期,民国以来为第三期。值得注意的是,杜维明在阐释第二期儒学时颇有新意,他强调儒学在朝鲜与日本的发展。过去学术界将朝鲜与日本的儒学看成是宋代理学传播的结果,是宋代理学的翻版,杜维明则强调朝鲜与日本儒学的创造性。这种新视野可以对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许多结论构成严肃的挑战。例如,学术界流行过一种说法,认为朱学为王学所取代具有历史的必然。如果局限于中国本土看,这一结论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进一步扩展视野,考虑到朝鲜李朝大儒李滉与李珥对于朱学的发展,问题就变得较为复杂了,也不能断言朱学必然被王学取代。
  杜维明的儒学三期说引入了国际视野,将儒学搁置于东亚乃至香港、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之中,最终将世界各国认同儒学观念的非华人也包含在内,这是从世界主义的情怀出发对儒学所作的发展,从长远看,这一思路具有相当宽阔的拓展空间。
  在波士顿,有一批美国学者,出于对于儒家基本价值的认同,经常开展学术研讨,后来他们自己命名为波士顿儒学,这是第一个成派别的海外儒学基地,杜维明是其中的领袖人物。这批人之中既有华人,也有外国人,他们主要来自波士顿当地的两所大学,一是哈佛大学,二是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原先的思想传统是费正清奠定的,以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革命的研究为中心,关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以费正清为领袖;另有少数人研究思想史,主要人物是费正清的学生史华慈。在费正清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