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
日本宪政的哈耶克哑剧
近代日本海军的崛起
最新热门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

时间:2009-7-24 13:50:00  来源:不详
宋时期开挖的,而潮沟是在南齐时期开凿的。从现在的认识来看,他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但是,他推测白水是沟通西池和长江的水路、关于班渎的位置等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其次,他还探讨了建设在南京台地的几个城郭,叙述了宫城、石头城、东府城在建康防守上的重要性,另外他还述及了白下、新亭在战术上的重要作用。最后,他还引述赵翼的论点,认为将首都选在建康,是孙氏与北方强族和南方土著妥协的结果,所以选择了在历史上并不出名的地区建都。
————————
    ①  宫崎市定:《六朝时代华北的城市》。
    ②  村田治郎:《中国帝都的平面图形》。
    ③  冈崎文夫:《六代帝邑考略》(初次发表于1901年,后收入《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制度》,1935)。
 
    冈崎的论文在《首都志》(1935)、朱契的《金陵估计图考》(1936)成书之前发表,用分析文献史料的方法对建康作了高水平的复原工作,有重要意义。
    在此后关于建康的研究中,还要提及宫川尚志的论文①。他的这篇论文首先探讨了吴都建康的历史,然后依据文献叙述了建康的规模、门和宫殿官署、城市防卫设施、周围的水路网、人口、居民居住地、佛寺等,对建康居民社会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这一点可以弥补冈崎论文中的缺憾。
    此后,关于建康的研究中断了一个时期.后来秋山日出雄发表了特异的论文②,受到大家的注目.秋山的复原方法,就是依据大比例尺地图和南唐金陵城,他推测都城在东晋时期向南方、在刘宋时期向北方扩展。另外依据国门、篱门以及附近被发掘的墓葬的位置等,认为建康外郭城受到长江、玄武湖、中山、雨花台等自然地形的制约,应该被建设在石头、倪塘、石子冈、庄山这个范围以内。他还以此复原方案为前提,认为建康和北魏洛阳两城中的宫殿区都偏北,这是两城的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北魏洛阳是模仿建康的规划建设的。另外,北魏的平城和东魏的邺城在建设时也参考了建康的规划。这篇论文中虽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很多,在日本还是难被广泛接受的。
在秋山之后,中村圭尔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③。在其第一、第四篇论文中主要叙述了建康的水路不仅在首都圈内的商贸流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这些水路沟通建康和三吴地区,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这些论文中还指出消费地建康和生产地
————————
    ①  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
    ②  《南朝都城建康复原序说》(《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论集》,1984)。
③  中村圭尔:《建康与水运》(《中国水利史论集》,1984),《关于建康的“都城”》(《中国都市的历史学研究》,1988).《六朝古都建康都城位置新探》(《南京史志》,199l—6),《建康与三吴地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1992)。
 
三吴之间构成了特殊的经济关系。这些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建康城本身,但是强调了建康不仅在形态上,同时在地区经济效果方面也和华北地区的都城有很多不同。这些论文中与建康直接有关系的是第二、第三篇论文,首先在第二篇论文中对上述秋山对有关建康的文献的解释提出了疑问,对建康扩张说进行了批判,而这些文献正是秋山所持见解的基础。其次针对朱契以来被作为通说的建康都城的形态和位置提出了一些意见。文中指出:建康都城和宫城共有北城墙,东宫向东面伸出。并通过建康水路的复原,指出建康都城位于被潮沟、运渎、青溪三水路包围的地域中。第三篇论文从几个方面对第二篇论文进行了补充。
此后,外村中发表了被称为更加详细研究建康的形态和内部构造的论文①。这篇论文首先从都城门、宫城门、外郭的规模、城内区域的划分、南北主要道路、市场、外郭内的居住区、都城的规模、都城内的居住区、宫城的规模等方面对长安和建康的形态进行了比较。长安主要依据《长安志》中的记载,分析建康时主要使用了《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金陵记》、《宫苑记》等文献。外村认为两者之间有七处不同。一是长安有比较坚固的外郭城而建康没有;二是长安外郭内规划整齐,建康与此不同;三是长安有一条作为南北轴线的大道,建康除了有一条主轴,还有与此平行的另一条主要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