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最新热门    
 
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09-7-24 13:50:01  来源:不详
难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的规律④。实际上,反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论,并非完全放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式。刘为著文谈到,霍布斯鲍姆本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原则上是对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不失
————————
    ①  参见沈汉《爱德华·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年6期,第19—23页、姜芃:《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2期,第97—99页。
    ②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企鹅丛书出版社1968年版,第10页。[笔者注:这是汤普森的一部主要代表著作,1963年第一版,1968年修订版附有一篇说明,1980年再版增加了新前言。]
    ③  沈汉:《爱德华·汤普逊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年6期,第31页。
    ④  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3期,第79页。
 
为理解历史的一个线索,至少对他涉及的时代研究而言。如理解战后历史,只有一个起点,即从理解技术和经济的转变入手。即便研究战后文化,也须首先把眼光放在物质生产的基本转变上,他认为只要是在19世纪、20世纪史的范围内,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就是唯一出发点①。霍布斯鲍姆的看法是否绝对,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四,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一定程度上又可称为新社会史学派,他们创立了一整套新社会史的相关理论。新社会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新社会史学家最突出的理论建树是提出和强调扩大的总体社会史理论,代表人物是E.J.霍布斯鲍姆和E.P.汤普森。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和《霍布斯鲍姆与新社会史》两文对此有较深刻的评论,她认为霍布斯鲍姆《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是解释新社会史的经典,霍布斯鲍姆从根本上强调必须把历史研究的整个领域作为社会史的研究领域,他要求史家树立历史的总体史观,他自己在史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包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模式。但霍布斯鲍姆并不要求别人生搬硬套他的模式,而强调在研究中要自觉吸收其他学科的新观念和新方法②。可以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理论上的建树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学者集中地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对象从这一方面进行了以上总结和分析。
    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另一方面,是比较详实地介绍了他们的代表人物所从事主要研究领域和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例,徐浩的《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辨析》一文和杨豫《西方史学史》相关章节均作了大体一致的介绍和总结③。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与国外学术和文化的交流机会日渐增多,中国大陆学者能陆续接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一些重要著述,包括他们本人的第一手资料。但受语言和交往途径的限制,实际还很不全面,甚至只是冰山一角,无疑给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一重要领域造成了不少障碍。
    就目前大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史学界对这一领域关注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和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尤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中心。如从表现形式上看,自8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
————————
    ①  刘为:《历史学家是有用的——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第61—62页。
    ②  参见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期,第88页、《霍布斯鲍姆与社会史》,载陈启能主编《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此外还可参见姜芃:《中国社会史的发展与英国新社会史的若干比较与思考》,《学理论研究》199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