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最新热门    
 
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09-7-24 13:50:01  来源:不详
论的问题。
————————
    ①  孔令平、冯国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7年5期,第98页。
    ②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③  L·费费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年鉴),1935年,第621页。
 
其实,在西方史学界,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别本来就存有分歧。法国的居伊.布瓦写道“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实际上存在不止一个史学实践。这些史学实践各不相同,甚至各不相容,其中政治影响则是决定性的因素”①。这里他试图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来划分所有史学派别。西方学界本身看法的标准不同,似乎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本身存有根本上的分歧,也决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和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一开始就存有不同看法。E·P·汤普森说:“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是指这样一批历史学家,他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按照威廉·莫斯里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方法从事历史研究。”②他也谈到美国未必有严格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卫·蒙哥马利“无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赫伯特.加特曼“更多的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接近马克思主义,而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者”③。加拿大学者布赖恩。帕尔默也强调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客观存在。以此为标准,他认为在美国,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那里由于没有充分发展的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而那些年轻的劳工史和妇女史研究者中有不少人为了迎合时尚和当局,曲解甚至丑化了马克思主义。布赖恩·帕尔默还说,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改变了人们对英国过去历史的看法。在长期以来仇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界,他们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理论框架,确立了它的合法地位,他们证明,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经验性作品。他们的成果向国际历史学界展示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工具的威力”④。姜芃在《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一文基本同意了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赖恩·帕尔默的观点,认为在美国一般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赫伯特·加特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总是暧昧不明,而大卫·蒙哥马利虽是劳工史领域中最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以他为首形成的所谓“流派”,却“并不一定是个马克思主义流派”⑤。姜芃认为帕尔默或许是以更为纯粹、严格、正统的标准来衡量界定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史学⑥。G·伊格尔斯认为,作为一个派别,“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由马克思、
————————
    ①  居伊·布瓦:《马克思主义和新史学》,《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4期,第25页。
    ②  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及其它》(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Essavs),(伦敦莫林出版社)1978年,第33页。
    ③  刘为:《有立必有破——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P.汤普森》,《史学理论》1992年3期,第110页。
    ④  赵世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访加拿大学者布赖恩·帕尔默教授》,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25页。
    ⑤  前引文第325页。
    ⑥  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第82—83页。
 
恩格斯所创立的综合理论及理解方法促进、指导、约束”①。尽管这些学者的说法各有差异,却拥有同一基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史学派别。此外,在西方史学界,有主张更宽泛的标准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围的学者,最典型的代表是霍布斯鲍姆。姜芃认为,对如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