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别了,“中学为体,西学
百年世事不胜悲
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
百年接力留学潮
最新热门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之一)

时间:2009-7-24 13:50:42  来源:不详
类与历组区别较大,按字体又可分两群,上起康丁下延至武乙[48]。黄天树著作则将林文第一类称为“历无名间类”,认为,应在祖甲晚至武乙间,无名类(即无名组)的时代则是在康丁至文丁间。其二,是现已见甲骨卜辞中有无比武丁时期更早的卜辞。@⑨组大字卜辞(扶卜辞)字形比较原始,学者们推测武丁以前甲骨当与之接近,然苦无根据。曾有学者认为压在小屯北地丙组基址下的@⑨组大字卜辞无“父乙”、“母庚”而有“兄戊”(@⑨组有“父戊”)称谓,可能是武丁以前的卜辞[49]。黄天树、彭裕商著作中均已指出《合集》20017“兄戊”、“父戊”见于同版,而@⑨组大字类卜辞是否确可早到武丁前尚未有明确证据[50]。其三,是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多年来未能搞清。30年代郭沫若在撰写《卜辞通纂》时于“自序”中提出帝乙末年曾迁mèi@(11),故安阳没有帝辛卜辞[51]。40年代董作宾在《殷历谱》中曾举三事以证帝辛卜辞存在:即周祭卜辞有两个系统,必分隶于帝乙、帝辛;史载纣伐东夷,所以伐人方卜辞必为帝辛时物;《殷墟书契》1·26·1“父乙”是帝辛周祭帝乙卜辞。50年代陈梦家撰《殷墟卜辞综述》不以郭氏之说为然,认为据《史记》张守节正义,殷末时扩大都邑,安阳至帝辛时仍是都邑。并举周祭“妣癸”的例子,认为是帝辛称文丁之配,卜辞中“文武帝”之称是帝辛称其父帝乙。至于“妣癸”之称,至今学者意见不一,或认为可能是武乙配[52],或以为是文丁配[53]。如是前者,则“妣癸”之称属帝乙、帝辛皆可能;如是后者,则“妣癸”之称只能属帝辛。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常玉芝在《商代周祭制度》一书中指出黄组卜辞中的周祭实际上有三个系统[54],这三个系统自然有可能分属文丁、帝乙、帝辛,这对证明帝辛卜辞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三)甲骨出土地点及其与殷墟建筑基址关系的考察

  1935年,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指出:小屯村北主要出其所分的一、二、五期卜辞,村中及村南主要出三、四期卜辞。后来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将甲骨出土地与殷墟遗址布局联系起来,对甲骨出土地点分布的背景作推测,指出卜骨集中出土于小屯北地、村南侯家庄,而小屯北地、南地“乃国都和宗庙所在”,侯家庄南地为居址与葬地。“由此可知那些有意储积甲骨的处所,往往是王朝所在地,而甲骨、卜官所居与卜府所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段话正确地说明了甲骨所以在这些地点出土是因为这些宫室、宗庙所在与占卜有直接关系。陈氏还在书中具体分析了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各类、组在遗址中分布的情况。

  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之坑位情况,长期未有详细报告。1986年石璋如所著《小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甲骨坑层之一)在台北出版,公布了1至9次甲骨(收入《殷墟文字甲编》出土的详细记录,书中的甲骨遵从董氏五期分法分期。如果按现在通常采用的分组名称,则此书所公布的诸组卜辞在殷墟小屯遗址中的出土情况大致是:@⑨组广泛出土于村北与村中、村南;宾、出、黄组主要出土于村北甲、乙组基址区;何组主要出在乙组“大连坑”及附近,少数出于甲组基址区;历组、无名组集中出于村中、村南;子、午组出于乙组基址区南部。

  第13次发掘亦是在村北乙组基址区,包括著名的YH127坑,此次所出甲骨除宾组外,有子组、午组(收入《殷墟文字乙编》)。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掘,所出也是以历组、无名组卜辞为最多,有少量@⑨组及午组卜辞,其它罕见。对于小屯村北、村中、村南所出卜辞在类组上的上述差别如何解释,显然是一个不仅涉及各组卜辞的年代与相互关系的问题,而且也涉及殷墟遗址中与卜辞相联系的建筑基址性质的问题。

  持甲骨发展两系说的学者,对不同组甲骨出土坑位分布上的差异用甲骨分两系独自发展的理由作了解释,将主要出于村北的称为“村北系”,反之为“村南系”,而较广泛分布于村南、北的@⑨组则被认为是两系的共同起源[55]。“持不同卜法的人将他们所卜的甲骨分别集中在他们居息之所,有的藏储起来,有的倾倒在窖穴里后,就造成两系甲骨出土坑位的差异。”[56]这种说法可作为一种解释,但存在的问题是:历、无名组分布较集中于村南、村中,但其他村北诸组甲骨多零散分布于甲、乙组建筑区,难道这些有可能是宗庙性质的建筑也是贞人“居憩所”?这个问题下文还要提到。

  石璋如近年来发表论文,由卜辞出土地点及其内涵探讨殷墟建筑基址的性质。他在《扶片的考古学分析》(上、下)[57]中提出:“‘扶坑’(按:即出有贞人扶的卜辞的坑)‘的位置,似与宗庙或祭坛有关。”他统计甲、乙、丙、村南四基址区出“扶片”的坑中所出贞人数量在各期的变化(从董氏五期说),以推测各组基址兴盛与没落的时间。但所举仅限于少数有“扶片”的坑,以其中贞人数量变化来推测整组基址的兴废情况似不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