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最新热门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0:50  来源:不详
679-692页;田鹏毅《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3年第4期。) 

关于中日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者普遍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较日本更险恶和严峻。有学者指出,中日在近代之初,同样遭受过西方的侵略,都被强加不平等条约,封建经济都受到严重影响和打击,但中日的国际环境还是不同的。中国是英美在远东侵略的主要对象,而日本则是英美在与俄国争夺和侵略中国过程中有必要加以利用的对象,故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始终受到英美的扶持。(注:前揭黄逸峰、姜铎文。)有人对此作了补充:与中国的情况相比,日本遭受的西方侵略战争只是局部性的,也没有付出像中国那样的割地、巨额赔款的代价;西方人在日本没有取得像在中国那样的内地自由游历、自由传教、鸦片贸易合法化、管理海关、招募劳工出国等项权利;中国为日本起到了挡箭牌的作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给予列强以政治教训,使之面临日本倒幕维新形势时不得不采取慎重的态度。(注:《日中近代化比较》,第75-76、83-86页。)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尽管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更多,但在近代之初,日本遭受西方列强经济扩张冲击的程度实际上大于中国。(注:前揭管宁文。)英美利用日本对付沙俄的政策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具体落实于甲午战争前夕。在此以前,英美并没有因为重点侵华而放松对日本的侵略。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的支持,比起对日本明治政府的支持更多、更全面、更强有力。(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4-10页。)另有论者指出,在中日相继展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19世纪60年代,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大体相同。(注:《现代化新论》,第108页。) 

关于国际环境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研究者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国际环境固然对日本更有利,但归根到底是由日本国内的积极因素所争取得来的。(注:前揭黄逸峰、姜铎文。)有人则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日近代化成效的差异,主要不应该从外部找原因。(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10页。) 

有学者联系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比较了双方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和看法。战争前夕,清朝当权者误以为日本不敢挑战,列强会站在中国一边,故以主要精力争取列强调停,而将军事准备置于次要地位,战未开已陷于全面被动。相反,日本对于清政府在争端中的反应、对策、当权者的心态却有准确的预料,在沙俄声称干预、英美态度尚不明朗的形势下,能看出它们各自的真实立场和政策变化趋势,因此放胆挑战,取得完全主动的地位。这种局面是由双方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对欧美列强的认知水平、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均势的熟悉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注: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五、社会



近代中日都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社会变迁,一些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于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环境。有人认为,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导致闭关文化,窒息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向外国先进文化学习的活力,而日本社会则以积极摄取域外文化为主流,形成开放文化,有利于西学的传播。这样,在面对现代化潮流时,中国社会的阻力大,反应迟缓,日本社会则阻力小,反应敏捷。(注:杨立强:《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比较研究》,《复旦学报》1990年第4期。)有人着重从经济、政治状况和社会变革力量等方面对比19世纪后半期中日社会环境的差异。日本的资本主义因素迅速成长,而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几乎等于一粟,两国近代化依凭的物质基础相差很远。中国封建顽固势力远较日本强大,中国的封建统治还远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的程度。中国当时也不存在像日本的下级武士那种代表资本主义向封建统治制度冲击的革新力量。(注:前揭徐泰来文。) 

关于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的主体活动,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即使是最大的天才,也导演不出明治维新的戏来。(注:前揭徐泰来文。)有人则认为,对于社会环境,洋务派是消极迁就多于积极改造,而日本资产阶级和维新志士是积极改造多于消极迁就(注:前揭杨立强文。),不能将当时中国落后于日本的责任一股脑儿推之于客观因素。(注:黄逸峰、姜铎:《洋务运动总论》,《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关于士人与下级武士在两国近代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有学者在考察了两者产生和演化的历史后指出,士人与中国文化一样古老,汉代以后完全臣服于统治阶级,有作为者不多。日本武士产生于8世纪以后,文武兼习,富有才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