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时间:2009-7-24 13:51:04  来源:不详
文约百篇,专著近38种。根据新浪网搜索的结果,“陈寅恪”的条目为8253条,超出其他史学家的4倍还多。这个统计(见表三)有不确切和媒体炒作等因素,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统计炒作本身,恰恰反映了社会上一般的情况。 
  

  
    这个表说明:第一,“陈寅恪热”和被炒作是相当明显的。第二,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相比(当然有的史学家在解放后改信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我们就1949年以前的情形而言),重考据的史学家的热度在明显上升。 
    学术界一般认为,随“国学热”的兴起,出现一种崇尚考据、重视学术规范的史界“二陈热”(指陈垣、陈寅恪)。根据我们的研究,说“二陈热”,其实是不准确的,确切地说应是一种“陈寅恪热”。这种思潮的出现,除了要求重视考据工作、遵守学术规范的要求外,还有一种淡化或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陈寅恪一再声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41],成为后来不少论者崇奉的箴言。在当年人选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时,陈寅恪提出的两个条件即是:“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以允许证明书,以做挡箭牌。”[42](p102)当90年代有所谓“思想淡出、学术凸现”[43]时,也出现了所谓摆脱政治、远离政治的论调,认为学术“离政治越远越好”、“离现实越远越好”,甚至重提“为历史而历史”的老调。[44]而笼统地说“二陈热”,势必会掩盖其中的一些含义,因而是不确切的。 
    90年代的“国学热”和“陈寅恪热”表明:历史研究中实证史学思潮再次受到青睐。据黄卓越《走向内在研究的国学》一文的分析,90年代的这次“国学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学术规范的讨论和实证研究的进展”。关于实证研究,“不管我们理论上对之有多少保留,从这些年研究取得的成就看,主要或首先还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是因为实证研究比以往有了更为坚实的进展才有的收获。”第一,这种实证研究,并非只研究一些细枝末节。第二,这种实证性研究,也不排斥意义与分析。“总起来看,实证研究也是处于发展之中,包括不断地改进方法、扩大内涵,从而保证揭示对象的进一步的可信性与完整性等。只要对当今世界学术稍有了解的学人,就会知晓今日的实证方法已非传统的‘训诂’等所能限定,它本身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部也已构成方法‘多’的态势。”[45]“国学热”实质上是在提倡学术研究中的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则是这些年取得成就的保障。另外,在我国提倡实证研究还与长期以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及学术无政府主义等学风的败坏有关,具有明显的“扭亏补损”的针对性。对实证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平心而论,就中国学术现状来看,许多领域确实存在“想当然”的研究,存在“先人为主”的没有经过证明的假设,我们缺乏实证的研究,所以才有实证思潮的再度兴起,才有加强学术规范的呼吁。同时,还说明20世纪初发端的中国学术的科学化道路和学科化建设仍没有完结,就历史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提倡实证的研究,讲求实事求是的学风,继续推进中国学术的科学化道路和学科化建设,仍将是今后学术界的重要任务。但是,实证史学显然已不符合国际学术发展的大潮,况且,陈寅恪的史学亦并非实证史学所能概括。 
    90年代的“国学热”与“陈寅恪热”,虽表面看来是重史料、重考据的实证史学的回潮;实际上,则是对包括唯物史观史学在内的整个学术的全面反思,其中心仍是中国现代学术建设中的问题。因此,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史学危机”的呼声聒噪之后,史学界进入了对唯物史观全面反思的新阶段。第二,在各种西方史学理论粉墨登场之后,作为对全盘西化论思想的反拨,人们蓦然回首,觉得历史学应该回归自我,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开展研究。第三,西方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亚洲经济的加速,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逐渐明朗,重新找回了中国人的自信,并开始以自己的大脑来独立地思考问题。如何形成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以克服过去削中国历史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宿弊,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第四,1989年风波之后,对思想界的冲击和切实重视研究学术的保守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对各种理论模式感到厌倦,从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