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时间:2009-7-24 13:51:04  来源:不详
机”等论调,成为一种时髦话题,学术界平静的湖水再起波澜。

“回到乾嘉时代”,从本质上讲,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要纠正“四人帮”对历史学科学性的破坏,主张历史研究要从史料、史实出发;二是淡化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但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搜集史料搞考据,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毕竟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要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才能完成。要使历史学步人健康发展的轨道,看来,以下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提倡科学的历史研究,是不是就要搞实证史学?甚至要“回到乾嘉时代”。理论和史料的关系究竟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地位如何?如何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历史学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是提倡考证、简单地“回到乾嘉时代”所能解决的,它并不能解决史学界所存在的根本问题,挽救不了历史学的颓势。于是,“史学危机”呼声终于出现。

四  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 
  
    90年代出现了所谓“国学热”和“南北二陈”(陈寅恪、陈垣)热,很多人相信“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1992年,作为“国学热”兴起标志、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在全国最高学府创刊。《人民日报》特辟专版登载有关国学研究在燕园悄然兴起的文章。《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杂志纷纷开辟“国学”专栏,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学丛书”,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国学大师丛书”。同时,“四库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传世藏书”也在规划出版。研究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研究》、《东方》、《寻根》等刊物相继问世。在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学大师的文化城苏州,还出现了以“国学”命名的民办学校。“国学”研究炙手可热。《文史哲》编辑部的编者按说:“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以儒、道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世界学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学’,已成(呈)复萌之势。”[3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国学与时代精神:专栏编者按说:“我国在90年代出现了‘国学热’。”[37] 
    关于“国学热”出现的现实背景,有人主张“国学热”是文化学者对当前社会转型、文化重建进行思考的一种路向。[38]也有人说“国学热”是一种复古或别有企图。[39]要认清90年代“国学热”的真相,还得从80年代的“史学危机”谈起。当时,有人认为中国史学是一种伦理史学,没有事实判断。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一种“战时史学”,已经不适合中国建设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苏东的巨变,说明社会主义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破产,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已经失败,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补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的课。传统文化是一种“酱缸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这个包袱使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变得格外沉重.《河殇》更是把传统文化视为“黄色文明”,加以彻底否定,表现出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再次掀起全盘西化的高潮。同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初露锋芒,随之有所谓新儒学的复兴。褒贬之间,两种思潮交错出现,1989年前后达到了高峰。 
    全盘西化能否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又是一种什么现状呢?西方经济的放缓、后工业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苏东巨变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的混乱,使中国人看到了单纯追求西方模式的危机.经济改革的成功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渐明晰,坚定了中国人的信心。东西方一兴一衰、一进一退的强烈对比,使中国人找回了久已失去的自信。再加上1989年政治动荡所带来的政治气氛收紧,新保守主义思想浮出,振兴“国学”思潮出现,有人提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等等论点相继出现。[40]“国学热”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浮出水面。 
“国学”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但就史学领域而言,“国学热”是与“陈寅恪热”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学热”兴起的同时,有关陈寅恪的研究也在升温。据有关统计,此期有关陈寅恪研究的专题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