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时间:2009-7-24 13:51:04  来源:不详
史学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实证史学是指在西方实证史学思想影响下,以传统考据史学为基础的新考证史学,它与传统考据史学(包括乾嘉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不完全等同。其基本特征是求真征实,通过对史料的辨伪、批判和考证,以达到对历史的解释。实证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方主要是19世纪以来的事,传人中国则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借鉴西方实证史学的思想,在批判封建主义和旧史学的基础上,号召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提倡“为历史而治历史”,提出了历史学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初步要求。

 

一  “为历史而治历史”

 

    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分别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从批判封建旧史学人手,高举“史界革命”的旗帜,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建设的序幕。《中国史叙论》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4]指明中国旧史是“君史”,而非“民史”。这种“君史”造成中国旧史书有“四蔽”、“二病”、“三恶果”。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浩如烟海,穷年莫殚,前既言之矣;二曰难别择,即使有暇日,有耐性,遍读应读之书,而苟非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不能别择其某条有用某条无用,徒枉费时日脑力;三曰无感触,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5]旧史学在内容上是“君史”,所记内容主要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即所谓“家谱”,是围绕封建王朝世系而展开的,属于传统政治史方面的内容,极而言之,主要是封建政权的兴替和转移,即梁启超所谓“相斫书”,内容比较狭窄。史书的撰写主要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文以载道”、“春秋笔”、“劝诫”、“资治”之类。史书主要是封建帝王的“教科书”。这样的史书,与关乎国计民生、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相距遥远。因此,梁启超说:中国史书虽发达,“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5]。因此,“史界革命”是必不能免的。

    建设新史学的主要着眼点之一就是提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