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
最新热门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1:05  来源:不详
对哈密卫的研究。在关西七卫的研究中,哈密卫受到最多的注意。这方面的论著有,谢玉杰《明代哈密卫探研》(《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3辑)、蒿峰《明失哈密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田卫疆《明代哈密吐鲁番速檀(王)世系补正》(《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和《论明代哈密卫的设置及其意义》(《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高启安《明代哈密卫东迁与裕固族的形成》(《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蓝建洪《明代哈密卫撒销原因新析》(《新疆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赵予征《明对西域的统辖及哈密卫屯垦研究》(《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刘国防《明朝的备边政策及哈密卫的设置》(《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和《明初的哈密及其王族:兼评〈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相关部分》(《西域研究》1999年第2期)等。此外,于默颖《明代哈密蒙古的封贡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也对明朝在哈密封王设卫的过程、原因与目的进行了叙述。

对撒里畏兀儿卫的研究。学者主要从撒里畏兀儿东迁以至形成裕固族着眼进行研究。高自厚《撒里畏兀儿东迁和裕固族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通过对该族东迁前撒里畏兀儿四部三卫、撒里畏兀儿的东迁过程、原因、年代的论述,探讨了关于裕固族的形成问题。后来,他又在《明代中后期的撒里畏兀儿》(《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中对于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程溯洛的《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畏兀儿的迁徙及其下落》(《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说明明在撒里畏兀儿地置安定、阿端、曲先三卫,其统治者为蒙古人,进而促使畏兀儿与蒙古族相融合,是今日裕固族形成的重要原因。安永香也在《试述撒里畏兀儿东迁》(《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文中对其东迁进行了详细考述。钱伯泉《明朝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及其迁徙》(《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指出撒里畏兀儿源于东迁的龟兹回鹘、于阗人,后来迁徙至河西走廊西南,形成裕固族。

西番诸卫的研究。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地带,地理位置相当特殊,既是民族交融地区,又具有重要的国防战略意义,明代在此遍立卫所,主要有河州、西宁、洮州、岷州四卫,为西番诸卫,辖于陕西行都司,对该地区的研究对明代卫所的区域特点、制度变迁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西宁卫在西番诸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研究者较多。主要有:荣宁《明代西宁卫人口试析》、贾伟《明代西宁卫户口考辨》,这些文章对于认识卫所的行政职能或研究明代人口数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梁志胜撰文《“碾伯守御千户所”辨析》(《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认为碾伯并非属于陕西行都司的守御千户所,而是西宁卫的右千户所。王继光《明代的河州卫——〈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骆桂花《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施政方略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杜常顺《从“西番诸卫”看明朝对甘青藏区的统治措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9年第4期)、丁汝俊《论明代对西北边陲重镇洮州卫的经营》(《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等文分别从政府设制管理经营的角度对西番各卫进行了研究。在地区屯垦方面,有崔永红《明代青海河湟地区的屯田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和《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军屯的管理及租赋》(《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4期)进行过研究。另外,左书谔《明代西北屯田破坏原因试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和《明代甘肃屯田述略》(《西北史地》1987年2期)等文也与之相关。而柯杨《苏皖古俗在甘肃洮河流域的遗存》一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初苏皖籍卫所军户移民该地区后的民间文化流传进行了饶有兴趣的叙述(《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从民俗和社会学角度探讨卫所移民所带来的区域社会变化也正是学界需要更多关注的地方。

这一地区是涉及卫所的有关史料也得到一定的整理。连续发表的王继光《明代安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