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东铁路部分利权的收回
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陈季同生平史事考
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
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铁路史
修建成渝铁路的两份历史
施琅史事探微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
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
最新热门    
 
铁路史事概述

时间:2009-7-24 13:51:07  来源:不详
1895—1927年间中国铁路史事涉及中国内政、外交、国际形势、远东国际关系等等方面,内容复杂,含量大。这里只准备就两个问题,即(一)“路权掠夺战”和中国自主筑路行政主权的丧失,和(二)铁路建设经费投入总量估计和内资、外资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结局,作一概述。

(一)“路权掠夺战”和中国自主筑路行政主权的丧失

早在1840年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传人中国。当年少数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铁路在技术上“精能之至”③。然而,这个资本主义文的产物与中国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终被执政者弃之不顾。1860年代中政府在镇压全国人民大起义的后期,着手引进“产业革命”的某些成果以期有利于恢复、稳定以至强化封建国家机器之际,又有人认为铁路是“有用之物”,但对是否引进,京中内外议论纷纭,整整延续了20年。经过中战争,清政府迫于国家内外形势,于1889年出于“专注于利兵”的考虑,始作出“毅然兴办”④的决定;所期望实现的是在增进国家防务上发挥一些效用,重点则置于为“捍卫京师”的渤海西岸,并不打算把它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的基础条件全面地来铺设。清政府堂皇其词地声称:“若如外洋遍地安设,成何景象”,为这个定策自我辩护。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顿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陷入于“敌无日不可至,国无日不可亡”的危境。关心国家兴亡的先进人士,在力主振兴中华的共识中,多有主张建设铁路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推动政治的改革。清政府自愧于无能保国卫民,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数月,谋求保持其统治生命,宣布“力行实政”’并把“设铁路”置于该“力行”的“实政”中的首项⑤。建设铁路在中国政治经济中才真正被列作一项大政来对待。

清政府的这个决心,来源于对铁路的功能开始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它初步认识到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利不能兴”、“弊不能去”的原因之一,在于“地势阻隔,交通不便”。它寄希望于铁路一通,地尽其利,物畅其流,进而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破除陈规陋俗,使“国家气象万千”⑥,并把这些概括成为“利民”、“利商”两词。它的这个决心,也体现在继确立“力行实政”的政策原则之后,紧接着初步确定诸如国内铁路以贯通华北、中南,并展至东北的南北干线为主干,再“经纬交错”,旁通各省,并注意于连接边陲和有荒可垦之地的设线规划及其缓急先后安排上;也体现在对所需资金规定以拨官款、招商股为主,辅之以举借外债作为补充,以及专设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个机构,掌管建设经营铁路事宜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虽属初步却较系统全面的铁路发展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办法。

世界资本主义这时的发展态势,加剧着几个强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它们把中国正处于新败于日本的困境当作在华增强其殖民主义威势的机会。它们继在80年代中瓜分非洲之后,图谋把这一手段移用于中国。正当清政府确定实力建筑铁路原则并形成如上所述政策的同时,它们决定把在华建设铁路当作实现其主宰中国这个政略的先行手段。它们各所觊觎分割的土地或擅自认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地域大致如下:

俄国的最终目标,是从中国“新疆西边的腾格里峰直到(俄国)海参威划一直线”,作为中俄两国的界线。此线之北,包括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蒙古、新疆,统统变成“俄罗斯帝国的组成部分”⑦,并以“和平征服”东北地区置于先着和急着。法国继在印度支那半岛实施殖民统治后,渴谋建成一个“印度支那殖民帝国”.这个“帝国”的版图,它觊觎与该半岛毗邻的中国部分领土作为补充,即囊括云南、广西两省,兼及广东西部,再北上深入贵州、四川等地方。德国在其本国尚未统一前,即准备在以中国为重点的东亚地区扩张势力和影响,继而选定濒临大洋、腹地广阔、资源蕴藏丰富的胶州湾作为“德国商品的中心仓库”,兼使之“具有军港性质”,而窥伺山东全省,并待机西向深入中原大地。英国从1840年以暴力突破中国门户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