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五代占卜略论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北宋亡国的缘由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唐末五代的河东盐池与政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
略論表狀箋啓書儀文集與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最新热门    
 
五代北宋前期都部署问题探讨

时间:2009-7-24 13:51:14  来源:不详
抚使。前者仅设于缘边地区,后者遍及全国各地;前者有明确的作战任务,后者则不一定。岂止防守性都部署,即使是缘边巡检也如此。宋真宗时,钱若水说:太祖“止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即今河北正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诲在通远军,王彦昇在原州,然但得沿边巡检之名,不授行营部署之号,皆十余年不易其任,立功者厚加赏赉,其位皆不至观察使。位不高则朝廷易制,久不易则边事尽知。”①从“但得沿边巡检之名,不授行营部署之号”一语可以看出,钱若水认为,不仅缘边都署,而且缘边巡检,其职责与性质均与行营部署并无多大差别。
  如果我们的理解不错,陈峰先生《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一文并未将都部署的性质一概而论。他较准确地指出:五代宋初的都部署通常“为方面军统帅”,“为临时性军职”。“之后,这一职务逐渐固定,成为某一区域的军队统帅。”如雍熙北伐失败以后的驻泊部署,尤其是宋仁宗时出现的路分部署,其性质确属“某一区域的军队统帅”。另如宋太宗雍熙北伐,兵分三路,曹彬、田重进、潘美分别出任幽州道、定州路、云(治今山西大同)应(治今山西应县)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都部署,曹、田、潘三人则属“方面军统帅”。然而前面讲到的周世宗时征南唐的李榖,宋太祖时平淮南的石守信、伐南汉的潘美、攻南唐的曹彬,乃至宋太宗时一度被任命为川、峡两路都部署的赵昌言等等,则不是方面军统帅,而是前敌总指挥。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都部署在北宋初期地位高、责任重、权力大,其主要性质为中央统兵大员。然而北宋初期的统兵体制通常被概括为“枢密院――三衙体制”,将都部署排除在外。这种兵权一分为二之说源于范祖禹,他在宋哲宗时指出:“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①此说的精辟之处在于点明了枢密与三帅既相互配合,更相互牵制的关系,但不免忽视了帅臣统兵的作用。另有兵权一分为三之说,则源于李纲。他在北宋末年指出:“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②据此,金毓黻先生认为;“宋分统兵之责为三,枢密司调遣,二司司训练,帅臣司统率,三者不相统属,此宋代立法之精义所在也。”③张其凡先生进一步论定:“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三者分开,是宋代兵制的主要特点之一。” ④北宋初期的都部署作为帅臣的一种,非一般帅臣即后来的安抚使可比,与同样被称为大帅、大将的南宋初年的"武臣为宣抚"⑤如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吴玠等相似,握有不可忽视的统兵权。在宋人看来,"中书、枢密院,朝廷政令所出,治乱根本,系之于兹"⑥。都部署的权力固然难以同枢密使相比,但其地位、权力和作用绝不在三衙长官之下。何况北宋初期的不少将领本身便是都部署与三衙长官一身而二任。我们认为,似可将北宋初期的统兵体制概括为“枢密院—三衙—都部署体制”。
  五、结语
  最后,将我们的看法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都部署的渊源虽然可以追溯到魏晋两朝的都督、北周隋唐的总管,但它毕竟是五代战争年代的产物。只是并不如宋人李上交所说,始设于后唐清泰三年,其实此前已有之。在记载五代历史的典籍中,总管、都部署往往同时并存,很可能是由于史籍成书或流传于宋英宗以后,部署已更名为总管,编印者按照当时的习惯,将部分而非全部部署改称总管。
  (二)五代时期都部署经历了主要由地方节度使到由中央禁军长官担任的变化,反映了五代晚期中央禁军实力增强,节度使地位呈下降趋势,中央集权开始强化。北宋前期都部署又经历了由武将担任到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的变化,则体现了朝廷国策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的前后演变。研究者们通常认为文臣任都部署开始于宋太宗时,其实雍熙北伐失败以前并无此例,此后也例证极少且有可斟酌之处。到宋真宗时才逐渐增多,宋仁宗时形成制度。至于武将夏守恩、夏守赟兄弟仍出任正部署,则属特例。
  (三)五代宋初都部署尚无行营、驻泊之分,所谓都部署一般均为进攻性的行营都部署,而非防御性的驻泊都部署。驻泊都部署出现于宋太宗时,特别是雍熙北伐失败以后,意味着宋太宗的战略方针已由进攻为主转变为防御为主。此后驻泊都部署数量逐渐增多,到澶渊之盟达成以后,宋真宗在景德二年“并去行营之名”,表明他在军事上已无攻取之心,仅有防守之意。驻泊都部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方统兵官的性质,尤其是宋仁宗时出现的路分部署更是如此。
  (四)但不宜将都部署一概视为地方统兵官。北宋初期的都部署往往出于战争需要而临时设置,负责执行重大军事使命,系中央统兵大员或前敌总指挥,其地位、权力和作用均不在三衙长官之下。将北宋初期的统兵体制概括为“枢密院—三衙体制”,不免有意无意地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