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
秦汉江南经济绪说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
南宋移民与江南城镇市场
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
清代江南经济:自然环境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
最新热门    
 
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

时间:2009-7-24 13:51:55  来源:不详
记载大体一致:“盛泽丝绸的组织结构形式完全同于苏州。这里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商行,从四乡农民手中收购绸缎,农民卖掉绸匹后买回生丝再生产绸缎。(农民)织机总数接近8000台,集中在以镇为中心半径12.5公里的周围地区。”[④b]罗契的这段话无疑是见闻实录,不过他的估计数字似乎偏小了一点。盛泽镇四五十里间农民都从事机织,他却说“半径为12.5公里”,此其一。其二,关于织机8000台也有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散处四乡的农民织机难于统计,当地人说得好:“盛泽织绸……皆零星机户,散处乡间,工人即系本地之乡人,纯为家庭工业。全镇究有织机若干,并无稽考,虽业中人亦不能道其详,盖乡人之居室即为其织造之工场。凡机户家庭人口多者,便有织机三四具,人口少者,只有一二机。”[⑤b]盛泽在康熙时已是一个居民万户的大镇(包括四乡),其后人口不断增加,按每户三四台至一二台织机估计,近镇四五十里间的织机肯定超过一万台以上。另一方面罗契的考察而过于狭窄,这可从以后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佐证。1934年吴江县立蚕桑场主任孙守廉指出:“盛泽为本县绸业中心,昔年多用木机织造,近镇机户在一万以上,每机三人管理,依织绸为生者达三万人。”[⑥b]由此可见盛泽四乡农村织机在一万台以上,鼎盛时代或许可能接近二万台。
四乡农村机户从事强织绸的盛况,可以从另一绸业大镇双林镇得到印证。双林镇盛产绫绢,1919年至1921年时最盛,附近各乡有脚踏织机2000多台,从事织绫绢者多至五六千人,分散于农村每家每户,年产量达240万米[①c]。
这种农村副业与传统的所谓“男耕女织”截然不同,它凸显了在市场经济席卷下农村出现的新变化。农村机户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其生产原料——生丝——也从市场购买得来,卖绸买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依附于市场的专业机户。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主业是农耕,副业是机织,实际他们的主副业早已易位,机织副业已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下两则资料可以为证:
其一,1932年河冰《盛泽之纺绸业》指出:“盛泽的纺绸业,也是农村副业的一种……不过,盛泽纺绸业之为农村副业,和普通的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普通所谓副业,如其名所示,是从属于农业的一种农暇时的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当然还是以农业为主。而盛泽的情形则恰恰相反,从事纺绸业的农民,固然都有土地,而大部分都是自耕农,可是对于农业并不重视。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在于纺绸,这一年纺绸业如兴盛,他们竟至于让土地去荒芜。”[②c]
其二,1946年盛泽镇商会给吴江县政府的呈文中也如此说:“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机户既散处四乡,出品恒难于一致……查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以丝织生产为主要副业。即全区商业之荣枯,亦以丝织工业之盛衰为转移。”[③c]
这里揭示出了市场经济支配下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的倾向,原因在于“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于纺绸”,无怪乎这种农民被称之为“机户”。重织轻耕的结果,农田耕作转给了外来客籍人。请看新编《盛泽镇志》所提供的信息:“盛泽农村,土著乡民多事机织,大部分农田归客籍人耕种。客民中务耕者,多来自温州、台州、处州及绍兴等地,尤以绍兴为多。”[④c]
这使我产生两点联想。第一,盛泽镇南面的另一绸业中心濮院镇,四乡农民也以织绸为生,所产濮绸名满天下,农家经营重心集中于丝织业,而以农耕为副。每当蚕桑丝织繁忙时,田事常雇石门、桐乡农民相帮。沈廷瑞《东畲杂记》说:“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桐邑界,其地人多而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⑤c]其二,这种市场经济渗透下农村出现的新经营方式,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南模式”乡镇工业兴起之后,苏南农村广泛出现雇佣外来农民耕作的现象,何其相似乃尔!
四乡农村机户生产的绸是一种商品,必然要向市镇集中,然后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于是绸行、绸领投应运而生。
四乡机户所生产的绸,必须由牙行收购,而不能直接与客商交易。这种牙行称为绸行或绸庄,由来已久。据《醒世恒言》描述,明末的盛泽镇“市河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虫+赞]蚁集,挨挤不开”[⑥c]。冯梦龙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却并不失实。明末清初,盛泽镇的绸交易集中在市河两岸,尤其中市河中段善嘉桥一带最为密集,称为庄面,是绸行集中的地方。乾隆十七年三月十三日桥南新街口失火,殃及市河两岸庄面,此后绸业人士集资在西肠圩南端建立新的庄面,把原来的庄面改称旧庄或老庄面[①d]。所谓“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云云,极言其多,是可以理解的。据1923年的统计,盛泽镇“领照营业的庄号,共有六十九家,其余附设庄号,不计其数”[②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