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最新热门    
 
论宋代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时间:2009-7-24 13:52:05  来源:不详
佃农的小农经济,虽非封闭经济,但规模狭小,生产什么,常是由家庭或家族生活的需要、地主地租的要求、国家征课的要求决定的。但也有部分商品生产,包括农民家庭的商品生产,要受市场支配”⑥。如果说宋代小农兼营的手工业生产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有什么不同,恐怕就在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把原先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消费和应付地租、赋税要求的劳动能力和技术,部分地转变成了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小商品生产。

农民兼营的手工业小商品生产,绝大多数仍然是在家内开展起来的。这以家庭纺织业的商品生产最普遍。徐积《织女》诗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⑦。这位织女生产出的罗,自己舍不得穿用,全部销售到市场上去,而且她纺织的原料也都依赖市场供应。这与主要用于自给和缴纳赋税的家庭纺织业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在众多的织女里面,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之母尤具代表性。李觏14岁上父亲去世,“是时家破甚贫,屏居山中,去城百里,水田裁二三亩,其余高陆,故常不食者”。幸亏李母是位“刚正有计算”的女强人,她“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蚕

————————————————————————
① 《宋会要辑稿》食货l8之26,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
②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9《墓志铭.宋经略》,四部丛刊本。
③ 《宋会要辑稿》食货69之50。
④ 洪迈:《夷坚志》支景卷5《郑四客》,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⑤ 郑侠:《西塘集》卷1《流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292页。
⑦ 徐积:《节孝集》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月盖未尝寝,勤苦竭尽,以免冻馁”①。在李觏这样的农民家庭里面,纺织业商品交换所获得的收入对维持生计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没有小手工业商品生产作补充,这类农户的再生产是不可思议的。纺织业是如此,农民兼营的其他家庭手工业商品生产亦概莫能外。如遂州小溪县的程君友,“家数口,垦耕力作,常于乡里佣力,织草履自给”②。在均州和金州交界的地方,“田功微粱稻,圃学蕃麻桌。截简户割漆,剥楮人抄纸”③。这里的农民在种粮之外,广泛开展的植麻、特别是割漆、造纸,多半不会是为了自给,相当部分应是为市场而生产的。释.道潜的诗:“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数辰竞一墟,邸店如云屯。或携布与楮,或驱鸡与豚。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④。生动描述了南方乡村的小农携带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布、楮纸、扫帚等小商品,熙熙攘攘前往墟市买卖的热闹景象。

许多农民利用农闲,走出家门,到附近、甚至外地从事手工业生产,也是宋代出现的一大景观。陆九渊曾以抚州金溪县农民大批兼营制陶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金溪陶户,大抵皆农民于农隙时为之,事体与番阳镇中甚相悬绝。今时农民率多穷困,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其隙时,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⑤。事实确是如此,开矿、冶炼等手工业部门中的劳动者,许多都是暂时离土离乡,前来兼业的农民。如四川潼川府铜山县是宋代重要的铜生产基地,“匠户近二百家”,“诸村匠户多以耕种为业,间遇农隙,一二十户相纠人窟,或有所赢,或至折阅,系其幸不幸,其间大半往别路州军铜坑盛处趁作工役。非专以铜为主,而取足于此土也”⑥。农民兼营铜矿采掘业有很大的冒险性,由于矿产资源和采掘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总是赢利的,有时会赔钱折本,要看运气的好坏。但他们常年从事这样的兼业,便自然地掌握了铜矿采掘的专门技术,成为这方面的较熟练的劳动者。所以当家乡附近的矿山资源有限,盈亏不常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人便会离开故土,到其他铜矿开采兴盛的地区去继续这种兼业。就这样,他们既“非专以铜为主”,也不完全“取足于此土”。总的来看,在宋代的采矿、冶炼业的生产者当中,兼业的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正如王炎所说:“锻铁工匠未必不耕种水田,纵不耕种水田,春月必务蚕桑,必种园圃”⑦。匠户们亦工亦农,或者以农为主、以工为副,或者以工为主、以农为副,都没有完全脱离农业,都同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只在农闲才从事采掘冶炼,表明他们尚处于从兼业农民向专业手工业者转化的过渡阶段。当他们完全从土地上被排挤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十分老练的专业工匠;而一旦矿藏枯竭,或外面手工业生产的条件恶化,他们可能会回过头来继续主要以干农活为生。从长期的发展方向来看,倾向于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些。他们像候鸟一样在故乡的农业和外地、包括城市的手工业之间飞来飞去,分散、孤立、游走不定,可能是这部分人从业的最大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