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最新热门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时间:2009-7-24 13:52:07  来源:不详
到占有较大比例。
武威两座西夏墓还出土了29幅彩绘木板画,由画面上人物形象、服饰和发式观之,除主要表现了汉族的特色外,还有西夏、吐蕃、回鹘等民族特色的体现。⑥武威小西沟岘发现的天庆虎年(1194年)“会款单”上列有10人姓名,全为西夏人,而同时出土的“请假申请书”和“欠款单”上的3个人观其名可能为汉人。小西沟岘还保留有藏文印本和写本,⑦于张掖出土的《西夏黑河建桥敕碑》碑阳为汉文,碑阴为藏文,⑧说明当时河西必有许多吐蕃等操藏语的居民。唐安史乱后吐蕃乘虚而人曾统治河西80余年,期间不仅大批吐蕃部族迁进河西,而且当地一批汉人亦已“吐蕃化”。迨及西夏散居河西的吐蕃族帐仍有不少,如《西夏纪》卷6赵元吴广运三年(1036)条记,分布于甘州一带的吐蕃部族就有“扑丁原、庄浪族、乔家族诸路,以麻宗山、乳酪河为界堠,内包斫龙川、采木岭等地。”⑨
《西夏书事》卷15:“自元吴取河西地,回鹘种落窜居山谷间,悉为役属。”《松漠纪闻》卷上亦曰:“甘凉瓜沙,旧皆有(回鹘)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西夏纪》卷6云,河西的回鹘族帐“有合黎山、浚稽山、居延塞诸路,以牛头、朝那山为界堠,内包张掖、敦煌等地”。役属于西夏的河西回鹘保留了“各立君长,分领族帐”和单独向宋、辽人贡和贸易的权力。⑩沙州地区的曹氏后代及回鹘族帐,自景祐至皇祐中就曾向宋廷七贡方物。⑾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回鹘沙州镇国王子还直接上书宋廷,“愿率首领为朝廷击贼(党项)。”⑿可见当时河西回鹘人亦占有一定数量,且势力还比较强大。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升肃州为番和郡,升甘州为镇夷郡,又置宣
——————————————————
① 高居诲:《使于阗记》载,凉州北部有党项牙帐;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
③ 陈炳应:《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题记、葬俗略说》,《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67页。
④ 刘斌:《武威发现西夏砖室火葬墓》,《丝绸之路》2000年1期,33页。
⑤ 史金波、白滨:《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考古学报》1982年3期。
⑥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2页。
⑦ 陈炳应:《甘肃武威发现一批西夏文物》,《考古》1974年3期,203页。
⑧ 碑文见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139—141页。
⑨ 戴锚章:《西夏纪》卷6,第154页,罗矛昆校点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 《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⑾ 《宋史》卷490《沙州传》。
⑿ 《续资治通鉴》卷43,又见《宋史》卷258《曹琮传》。

化府。①当时河西民族杂居的情形和夏人“升州郡,益边防”的本意,从“番和”、“镇夷”、“宣化”之名上即可概见。

由上考可知,西夏治下的河西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区,区内人口较多的民族应为党项、汉、回鹘和吐蕃四族,这可能正是《西夏碑》中所云“番汉四众”的来由吧。区内拥有的总人口数史乘无载,但由河西布防的10余万军队数量推估,其非军事居民人口起码也在10万以上甚或更多,其人口总数无疑超过20万,已接近盛唐时期的水平。②历经晚唐至宋初270余年动乱的劫掠殒损,河西的人口数量至西夏时终于又达到了一定规模,从而为本区农牧业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大军。

三、农田水利的兴盛

史载,西夏境内“耕稼之事,略与汉同”。③其建国之初即有农田司、群牧司和受纳司的设置,④以掌握农牧和粮食贮积给受。在其统治河西近200年中,区内农业开发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西夏文字典《文海》释“农”字:“农耕,灌溉之谓”,反映了西北绿洲地区农业土地开发与水利灌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史·夏国传》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金史·西夏传》亦记,其地“土宜三种,……兴州有汉、唐二渠,甘凉亦各有灌溉,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然也。”甘、凉一带的灌溉河道据《西夏书事》卷9记,“有居延、鲜卑、沙河诸水,襟带回环。”居延水即今黑河下游,沙河水为今石羊河水,鲜卑水大概是今金川河水。《西夏黑河建桥敕碑》:“庶几水患永息,桥道久长,令此诸方有情,俱蒙利益,佑我邦家。”西夏文百科全书《圣立义海》载:“积雪大山(祁连山),山高,冬夏降雪,雪体不融,南麓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