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
元代泉州舶商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最新热门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

时间:2009-7-24 13:52:39  来源:不详
 《元史》卷二○五《阿合马传》。
 
蒙古统治者虽然来自草原牧区,却竭尽全力地推进和发展海外贸易。元代的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显著发展。元代的海外贸易最初沿袭南宋体制,是可以肯定的。海外贸易的海港、海外贸易的伙伴、中外海船的来往、基本的海外贸易制度等,都是承袭南宋海外贸易。元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又增加两个特别的因素:一是满足宫廷奢侈消费的中买珠宝,另一是斡脱商经营。中买珠宝早在蒙古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回回斡脱商人又往往参与中买珠宝。①由于加入中买珠宝和斡脱商经营这两个新的刺激性因素,元朝海外贸易不仅具有增加财政收入的动力,还有了蒙古贵族上层的利益驱使,故而获得政府的全力推进和保护。这与南宋海外贸易主要植根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略有不同。
    元朝还有两件值得充分关注的事情:大规模江南漕粮海运,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二者均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②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认为,海外征伐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给蒙元帝国已有的游牧国家与农耕国家混合体带来海洋国家性质,从而使蒙元帝国的发展步入了第二阶段,即成为横跨欧亚,包括陆地海洋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帝国。③这应该是立足近世世界史发展轨迹的更为宏观的见解。对杉山正明教授的说法,人们未必完全赞同。但应该承认这样的历史事实: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曾经酝酿和部分实施过海洋帝国的美梦。或者可以说,蒙元王朝及其统治的中国曾经破天荒地从运输、军事和贸易三领域大踏步地向海洋扩张发展。
明朝长期实行“海禁”,民间“寸板不许下海”,禁止商人与海外贸易。从海外开放扩张改为“海禁”,明代的海外政策比起元代显然是倒退了。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之类的官府海外交往和朝贡贸易,在永乐和宣德时期曾经十分兴旺。某种意义上,元代的海外扩张对明郑和下西洋不无积极的影响。


三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表现之三:全民服役与君臣关系主奴化。 
    劳役,又称徭役,是古代百姓因官府强制而提供的劳作。对百姓而言,劳役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 
    劳役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秦汉以后,劳役(徭役)经历了一个从繁重到减轻的演化过程。魏晋到隋唐,尤其是均田制瓦解以后,国家往往采取实物货币代役等形式,劳役逐渐弱化,差役随之产生。即使是差役,也要跟百姓财产相应挂钩,以适合其承受能力。尤其到宋代,劳役基本不多见了,差役倒是大量存在。差役比起劳役来说,虽然对百姓生计造成的破坏并不见得小,但毕竟在劳动强度等方面与劳役有一些性质上的差别。 
时至元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元代实行职业户计制度——百姓按照职业被分为各种不同户计,如种田的称为民户,充军役的称为军户,充站役的称为站户,煮盐的称为盐户或灶户,充工匠的称为匠户。④后二者与前述元代官府手工业的重新繁荣发展关系密切。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参阅陈高华《元代的海外贸易》,《历史研究》1978年第3期;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详细情况见高荣盛《元代海运试析》,《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1983年;韩儒林:《元朝史》(下),第十章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  杉山正明:《游牧民から见た世界史》,日本日经ビジネス人文库2003年版。 
④  黄清连:《元代户计的划分及其政治经济地位》,《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1975年第2期。 
  
元代就出现了诸色百姓依据自己的职业户计为官府服劳役的新局面。何兹全先生将魏晋南北朝与元代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如下观点:元朝曾出现全民当差服役,由编户到差户,变化很大。①这是颇有见地,颇精辟的认识。劳役重新加重,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派民夫充劳工模式(诚然,元朝也有类似情况)。更常见的是,按照职业户计形式服劳役,如民户、军户、站户、灶户、匠户以及打捕鹰房、也里可温(景教徒)、和尚(僧人)、先生(道士)、答失蛮(穆斯林)、儒户、医户等等,都必须按照职业户计名色为官府提供劳役。这无疑意味着百姓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或君民关系)的再度恶化。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