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
元代泉州舶商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
元代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建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最新热门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

时间:2009-7-24 13:52:39  来源:不详
p;   按照职业户计服劳役,似乎是蒙古贵族从草原带进来的。11、12世纪的蒙古人一概在草原上游牧,游牧是他们的单一职业。踏入文明社会门槛前后,蒙古人开始有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和成吉思汗军事征服同步。在完成草原职业单一化向复杂化过渡的同时,蒙古贵族很顺当地将被征服地区的百姓按照职业分工来编定户计,进而按照世袭罔替的职业户计名色征发劳役。因为全体百姓都被编入诸色户计,故呈现“全民劳役化”。这一情况与魏晋南北朝很相似。魏晋南北朝的部分百姓也曾被按职业分成若干户计:“兵户”、“百工”、“伎作户”、“寺户”、“僧祗户”、“杂户”等,同样主要是少数民族带进来的。“兵户”、“百工”、“伎作户”、“寺户”、“僧祗户”、“杂户”等地位很低,也是世袭罔替,不能随便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僧侣身份的和尚(僧人)、先生(道士)、也里可温(景教徒)、答失蛮(穆斯林)等如何为官府提供劳役。因为这些户计以宗教传播和祈祷为职业,他们提供劳役或封建义务的形式比较特殊,即为蒙元统治者“告天祈福”②。至于儒户,蒙元统治者起初也把他们视作传教士,故在职业户计及劳役方面让他们享受类似传教士的待遇。 
元代全民当差服役,对明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朝的民、军、匠、灶四大户计以及其他按职业承担的劳役,肯定不是从宋朝传承来的,而是直接来自元朝。除了民、军、匠、灶四大户计,至少在明前期还有油户、酒户、羊户、牛户、马户、果户、菜户、乐户、医户、金户、银户、船户、鱼户等八十余种专业户计。③民、军、匠、灶等户计也是世袭的,不能随便改动。明后期四大户计世袭才开始松动,由于募兵制的冲击,军户世袭制就不像前期那样严格了。“全民劳役化”,一直到明“一条鞭法”推行,才得到彻底遏止。全民当差服役,还进一步影响到明朝的君主专制。正如何兹全先生所说:“编户变成了差户,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全民皆差户,这是明清专制主义的基础。”“明清的专制主义,是从元朝继承来的。”④ 
    再说君臣关系的主奴化。 
如果说全民当差服役反映了君民关系的主奴化,这种主奴化也适用于君臣之间。君臣关系的主奴化,确实是元朝社会政治关系一个突出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何兹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②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九六年彰德上清正一宫圣旨碑》,《一三六三年整屋重阳万寿宫圣旨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③  参阅王毓铨《明代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  何兹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臣”就是奴隶的意思。故夏商西周君臣关系中的“臣”,保留着较多奴隶或家臣的色彩。春秋以后,君臣关系又不断发生进化演变。随着职业官僚制度的确立,《韩非子》把君臣关系诠释为雇佣关系,而俸禄与效劳,又是基于雇佣双方所履行的义务。后来,董仲舒的“纲常”学说兴起,君变成臣的“纲”,君臣主从统属关系再次被凸显和强化。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发展,稳定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君臣关系中主从色彩又在淡化。尤其是理学问世后,士大夫崇奉的儒家思想,有了追求的终极目标:道与理。在君臣关系上,除了强调“忠君”外,士大夫还强调“道统”,强调君、臣都要服从道统,道统先于君统。①于是,君臣关系表现出一定的进步迹象。宋代一些皇帝还标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②。当时还有了不杀文臣士大夫的不成文规定,士大夫获罪,一般只流放而不杀头。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地位有所提高,人格上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时至元朝,情况大变。忽必烈等将草原主奴从属习俗带入整个官僚系统,带入君臣关系。朝廷内外大臣统统被当作黄金家族的奴仆,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捶击大臣的情况不胜枚举,常命令左右打大臣耳光,打的满嘴流血。皇帝杀死宰相及其他大臣之事频繁发生。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