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唐代外官考課的法律程序
最新热门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时间:2009-7-24 13:52:49  来源:不详
一家约在四千市斤左右,剩余产品约占1/3,除去封建国家的租赋,只有很少部分进行再生产。自耕农户能用于再生产的最多不过总产量的8—16.6%,往往需用压缩口粮的办才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一遇到天灾人祸,农民往往破产流亡。而佃农、依附农的情况则更糟。[④]这虽是汉代总的粮食生产情况,甚至是北方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但考虑到唐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南方较之北方农业生产要落后,则汉代南方的粮食生产水平亦可想而知了。汉代以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单位亩产量也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缓慢增长,为茶叶这种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表面上,粮食、茶叶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实际上,二者之间却是关系密切,如影相随的。业师李埏先生对此颇有灼见:“茶作为一种优良饮料,在唐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应用了。可是茶业的兴盛却是唐代的事情。……饮茶之风在六朝时确已出现,可是茶的种植不广,原因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力还不足以大量生产这种经济作物。……只有当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从粮食作物的生产中能匀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时,茶才能相应地获得发展”[⑤]。直到今天,在许多低收入国家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食物的生产仍决定着农业部门的发展。[⑥]而经济作物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农业水平亦较高。唐代亦然。试以江南为例。唐代江南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那里的生产从质的方面而言,已赶上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在开、建中之际,稻麦复种制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水稻农业开始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种稻农户户均产量总量大大超过了六朝。[⑦]唐代南方粮食平均亩产量较之东晋南朝有了进一步提高,南方水田比东晋南朝增产1.2%。[⑧]入唐以后,南方成为重要的粮食输出区,大量粮食漕运到北方,缓解了北方的粮食紧张状况。唐人权德舆、刘晏对此认识颇为深刻。

  唐代南方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在满足家庭消费及完纳租税之后,便可把剩余部分投放市场,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太平广记》卷374《胡氏子》、《茅亭客话》卷8《女子画虎》条均记载了农民将剩余小麦投放市场的事例。将稻麦等粮食投放市场是唐代全国皆有的现象,南方更加普遍。大量粮食投放市场可以满足茶农的粮食需求,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有利。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也促进了农村副业的发展。

  “作物的成功有赖于环境的帮助”[⑨]。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与南方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茶树具有喜温、喜湿、喜酸、耐荫的生态特征,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茶树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范围之内,当气温下降到-10C以下时即会受到较严重的冻害。而唐代南方茶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生长。此外,唐代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充足,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调节气候、蓄保水分和抗御灾害的作用,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南方逐步形成了重视培养地力的耕作方式,从而促进了土质的变化[⑩]。这些自然条件适于茶树生长发育,为唐代茶叶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二、茶叶商品性增强,市场需求旺盛

  唐代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与茶叶的商品性不断增强、茶叶市场不断扩展关系密切。茶叶的商品率提高了,茶叶的市场容量扩大了,茶叶的流通畅通了,则茶叶的生产也会随之提上一个新台阶。下面即详述之。

  (1)唐代茶叶市场容量的扩大。

  茶叶市场容量是制约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论述方便,我们姑且把茶叶的消费量视为茶叶的市场容量。马克思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①①]作为茶叶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唐代茶叶消费量逐渐扩大,刺激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茶叶消费仅限于南方各地,市场狭小,消费量不大,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不大。

  入唐以后,饮茶之风风靡大江南北,远播塞外。其实,北方广大地区在唐初时尚无饮茶之习,开元天宝年间才稍稍有茶,至德大历年间茶叶渐多,德宗建中年间之后遂达到了兴盛的局面。[①②]唐代封演也认为南方人喜好饮茶,北方人初不多饮,开元年间因寺学禅务,寺僧饮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