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时间:2009-7-24 13:52:59  来源:不详
事屯田

三次战役结束后,匈奴远遁漠北,国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西汉实行军事屯田政策。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甘肃永登县),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这是文献记载中的西汉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屯田。文中的“田官”即其军垦农场;“度河”,是指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南北走向的那段黄河,故其屯田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以西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平原西部。

第二次大规模屯田在元鼎六年,《汉书·食货志》载是年武帝命“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河套是这次屯田的重点,60万人中河套大约应占40万,故这又是两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屯田活动。天汉元年(前100年),武帝“发谪戍屯五原”⑥。这是徙边罪犯军事屯田的记录。朔方、五原二郡的北部,汉代称为北假,北假地处黄河后套,河道纵横,土壤肥沃,也是汉代河套军事屯田的重要地区。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曾一度“诏罢北假田官”,⑦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 
___________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③ 《后汉书·明帝纪》
④ 《汉书·食货志》。
⑤ 《后汉书·张奂传》。
⑥ 《汉书·西域传》。
⑦ 《汉书·元帝纪》。

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乃以并为田禾将军,发戍卒屯田北假,以助军粮”。①说明这里早就有军事屯田,只是到了西汉末国力衰落,北假屯田才时断时续。

从上述形势看,西汉军事屯田主要分布在河套外围的北边和西边,并与河西及居延地区的军屯相连接,以形成坚强的军事防线.而套内则以移民垦辟为主。

汉代在边远垦区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官吏,管理开发和生产事宜。《后汉书·百官志五》载,“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如西汉在北地郡北部设有主持屯田殖谷的上河农都尉,其屯田城有上河城和南北两典农城(大致分别位于今宁夏平原上的永宁县、青铜峡市、银川市境内)。《汉书·冯奉世传》言成帝阳朔年间,外戚冯参曾被“擢为上河农都尉”。在河套地区杭锦旗的霍洛柴登汉代古城中,曾出土“西河农令”和“中营司马”的官印,②农令为“田官”之长官,③“营”应为田官下属单位,“司马”则为其长官,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军屯农场。另外西汉还设有护田校尉等农官,《史记·田叔列传》言武帝“使田仁护过田谷于河上”便是。

东汉建立后,鉴于河套重要的战略地位,依然在北边屯田。史言:“(河套)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④但与西汉相比势头已衰。羌人起事,波及河套,“郡县兵荒二十余年”,屯垦移民多回故乡。顺帝永建四年,接受尚书仆射虞诩建议,“乃复三郡(朔方、西河、上郡),使谒者郭璜督促使者,各归旧县,缮城廓,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⑤但总起来看,东汉河套屯田,无论规模还是成就都大不如西汉。

(四)安置归附匈奴

两汉400年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有成批的匈奴归附汉朝,两汉政府对他们采取了较为妥善的安置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居住区——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狩二年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匈奴昆邪王率4万余众降汉,武帝“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即设五属国以处之,此开属国之始。《汉书·地理志》所记五属国的治所位置:陇西属国治勇士(今甘肃榆中北)、北地属国治三水(宁夏同心东)、上郡属国治龟兹(陕西榆林北)、西河属国治美稷(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五原属国治蒲泽(约在内蒙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一带),都在秦长城之外,河套之内。

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属国的存在。如著名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其主人就曾“出补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事”。⑥1996年理的陕北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按其城制及与榆林城的相对位置,很可能就是汉代所设的上郡属国治所龟兹。⑦
________________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文物》1977年第5期。
③ 孙言诚:《中国屯垦史》上册,农业出版社1990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