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时间:2009-7-24 13:52:59  来源:不详
,两只山羊在交配,一只羊羔卧地小憩,牧人是一对夫妻,他们相拥着骑一峰骆驼照顾畜群,整个画面极具生活气息。而延家岔出牧图中,走在最前面的羊群成两路纵队,后面的马牛则鱼贯而行,真可谓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了。②

汉画像石反映了河套地区畜牧技术的进步。如相马术,在绥德四十铺田鲂墓的墓门右竖石下方,画面中有一匹骏马,马后有一人手执尺子,似在测量马的各部位的尺寸,以便对马作出恰当的评价,这应是一幅相马图。③黄家塔九号墓前室东壁两竖石下部画面与田鲂墓相似,唯画中人物手中无尺,两人均拱手伫立于马后,正在仔细端祥,似在相马。④我国的相马术出现于先秦,至汉代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黄直、陈君夫、于舆、仪长孺、丁君都、杨
_____________
① 《绥德汉代画像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② 《后汉书·西羌传》。
③ 《绥德汉代画像石》第15页。编者释为“驭手与骏马”,不妥。
④ 《陕北汉代画像石》125页,编者释为“饲马图”,不妥。

子阿等一批“以相马立名天下”的相马名家①,而对后世最有影响者则为马援。马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铸铜马于洛阳宫中,并有《铜马相法》传世;马援西汉末年曾于北地郡“田牧”②,而汉代相马家亦多出于西北,因此其相马术在河套地区必然会有很大影响。再者匈奴人入居河套,游牧民族与汉族的畜牧经验交汇融合,共同推动了河套地区畜牧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三幅相马图应是河套相马术广泛流传且有较高水平的反映。

表2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墓主人 产生时间 画面内容 资料来源
绥德县城西门外 1953 王得元 永元十二年 (100年) 马、牛、羊、牧人 《绥德汉代画像石》86页
绥德延家岔 1977 马、牛、羊、牧人、车马 《陕北汉代画像石》96页
绥德四十铺 1975 两牛角抵。鹿、羊、匈奴驯马 《陕北汉代画像石》104页
绥德四十铺 t975 马、牛、羊、牧人、亭阁内二人对语 《陕北汉代画像石》158页
绥德白家山 马、羊、骆驼、牧人,战斗、射猎 《绥德汉代画像石》66页
绥德白家山 马、牛、羊、牧人,射猎 《绥德汉代画像石》144页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乡 1971 西河长史 140—169 年 牧马壁画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137页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乡 1971 西河长史 140—169年 牧羊壁画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138页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乡 1971 西河长史 140—169 年 牧牛壁画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139页

河套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紧密结合的关系,在汉画像石中也表现得非常清楚。陕北的完整画像石壁画一般呈门形结构,下部为两根或四根对称竖石作为门柱,通常高在1.1—1.4米,宽为O。3—0.4米,其上分布2—4个画面。上部为门楣(亦称横额),宽与门柱同,长约2.6—2.8米,适宜表现全景式的大场面。陕北汉画像石中,放牧场面由多个个体组成,场面宏大,现有的6幅大型放牧图全部分布在门楣上。而有关农业生产的图像通常是较少个体,多在竖石上,如6幅牛耕图全部在门柱竖石的中部或下部。放牧场面比农耕场面宏大的格局,反映了畜牧业在河套经济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并不是草原民族那种纯粹的游牧畜牧业,而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上述大型放牧图中,大都有亭阁,甚至有汉阙,这是汉族农耕文化的体现。第二,支撑畜牧横楣的柱石上,大多有农耕图画,如前举王得元墓前室东壁放牧横额,其下柱石就有两幅著名的单牛拉犁的牛耕图,其下又有成熟的粟田,这一完美组合表现的主题正是汉代人常说的“田牧”。
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史记·日者列传》。 
② 《后汉书·马援传》;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