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
最新热门    
 
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时间:2009-7-24 13:52:59  来源:不详
版,第236页。
④ 《后汉书》之《杜茂传》、《西羌传》。
⑤ 《后汉书·西羌传》。
⑥ 《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1974年第l期。
⑦ 《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l页。

《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秋,“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可能被安置于河套地区。五凤二年(前56年)十一月,“匈奴呼速累单于帅众来降”,西汉于次年二月“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汉匈关系进入和睦相处时期。西汉一代,内徙河套的匈奴总计约有十余万人。

王莽时期,匈奴复起,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首领日逐王比率部众四、五万人归汉,去五原西部塞80里立其王庭,二十六年又令徙居西河郡之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单于以其部分人户分屯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助汉守边。南匈奴最盛时,领户3.4万,口23.73万。①

在汉人影响下,匈奴也有了农业。秦汉时期,有一些内地和边郡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徭役亡入匈奴;在汉匈战争中,亦有人出于各种原因入于匈奴(如卢绾、赵信、卫律、李陵等均为投降匈奴的西汉将领),内地农业因之传入匈奴。第三次战役时,大将军卫青率10万大军乘胜逐北至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城中积粟应为匈奴耕种所得。三次战役之后,匈奴加快农业的发展,《汉书·匈奴传》言太始三年(前94年),匈奴“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单于恐。”农业在匈奴人经济生活中已举足轻重。其后又有西汉降将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师古曰: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令其子孙尚号秦人),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②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兴农活动,且为匈奴统治者出面组织,其影响应当是深远的。匈奴还模仿汉人,实行屯田。《汉书·西域传·车师传》言:“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宣帝即位,遣五将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车师复通于汉。”《汉书·常惠传》曰:“是时乌孙公主上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其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书·匈奴传》载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马孙西域”。

上个世纪苏联和蒙古学者在蒙古发掘的相当于汉代的匈奴墓葬中,发现了不少谷物、农具及与农业有关的大型陶器,陶器出土时还往往盛着谷物。③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足以证明,匈奴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_____________
①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② 《汉书·匈奴传》 
③ 林幹:《匈奴通史》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归顺匈奴在河套地区进行开发活动的情况,我们目前尚无直接的文献资料,但这些已经有了农业开端的匈奴人,虽然畜牧业仍然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入居河套,直接受农业文明的熏陶,肯定会有更多的匈奴群众,程度不等地从事农业,开发荒地。

(五)兴修水利

汉代河套地区,黄河水流平缓,在宁夏和内蒙一带的滨河平原,还有许多支流和湖泊港汊,因此有丰富的水源,而且利用亦很便利。河套属内陆型气候,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农业几乎完全依赖灌溉,故兴修水利是汉代开发河套的重要措施。

汉武帝时,全国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河套虽处边陲,水利兴修的情况却不减内地。《史记·河渠书》曰:“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水及川谷水以溉田。”《平准书》又云:“其后番系欲省砥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者数万人;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阴,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末就,费亦各巨万十数。”从上述记载看,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河套已成为全国兴修水利的重点地区,其规模已与内地的大型工程不相上下。

在河套,大凡设置屯田的地方,必有水利灌溉工程与之相配套。但汉代典籍没有具体情况的记载,根据后世文献及今人研究,汉代在河套地区修筑了如下水利工程:《水经注·河水注》云定襄郡之武进县修建了“白渠”。朔方郡之沃野县,修渠“东径沃野城南,枝渠东注以溉田”。北部的朔方等郡,人们还通引发源于阴山的泉水溪流灌溉。①在银川平原,后世有名可查的光禄渠、七级渠、汉渠、尚书渠、御史渠、高渠等古渠,均被认为是汉代开凿。东汉顺帝承建四年(127年),恢复朔方、西河、上郡三郡,遣返徙民,“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激河”即在灌渠取水口处的黄河中以石修筑迎水长堤,抬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