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金缕
最新热门    
 
“修耕植,蓄军资”——曹魏财政建设基本方针述论

时间:2009-7-24 13:53:14  来源:不详
,如上述邓艾在淮水,“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47]更多的当是按一屯50人组织,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下诏,以官奴婢“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48]既称一屯50人是依照《屯田法》,则应是比较普遍的军屯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为提高屯田的亩产量,曹魏一方面对屯田的人均耕地面积加以控制,避免广种薄收,所以,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傅玄上疏指出:“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49]一方面因地制宜推广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典型事例为邓艾在上邦,史称:“艾修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50]区种法是汉代开始在关中地区推行的一种防旱保墒的种植方法,“其中既包括农业耕作园田化的趋向,又包括深耕细作,增肥灌水,等距全苗,合理密植,种子处理,加强管理等一整套的农田丰产技术。”[51]晋人嵇康说:“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52]韩国磐先生慎重地指出:“这里亩收有数十斛乃至百斛,恐因亩制与量具大小差别悬殊所致。”[53]不过,区种法具有增产之效则是无疑的。

    在兴修水利方面,著名的如扬州刺史刘馥在合肥,“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54]荆州刺史、征东将军胡质“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55]邓艾在淮水屯田时,“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56]同时,有不少将领以身作则,如建武将军夏侯惇任陈留、济阴太守时,“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57]又如邓艾在上邽“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58]

    为了让典农官管理的屯田民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曹魏减轻他们的徭役负担,他们不必象自耕农一样承担兵役和徭役。[59]明帝时,司马芝上疏说:“武皇帝(曹操)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建安中,天下仓廪充实,百姓殷足。”[60]指出这种减轻屯田客的力役负担的政策,对于提高民屯的财政效益是有效的。

    最后要强调一点,即评价曹魏屯田的财政效益,不能只看收贮了多少军粮,还必须将因此节省的军粮转运费用计算在内。如邓艾在规划淮水屯田时就指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而淮水屯田之后,“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61]曹魏后期,朝廷在讨论攻吴策略时,尚书傅嘏认为:“惟进军大佃,最差完牢。隐兵出民表,寇钞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62]也十分强调就地屯田积谷可大大节省军粮的转运费用。

    总之,曹魏通过开展屯田而贯彻“修耕植,蓄军资”的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确实获得巨大的财政效益。

    (二)州郡“修耕植”与租调收入的增长

    屯田只是曹魏实施“修耕植,蓄军资”这一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恢复自耕农经济,并向自耕农课取田租户调,则是实施“修耕植,蓄军资”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正如黎虎先生所指出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