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近代中国的婚姻法规与契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
胡适与转型中的中国史学
关于转型期历史研究的思
严复的天演思想对社会转
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转型
胡适与转型中的中国史学
最新热门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时间:2009-7-24 13:53:15  来源:不详
nbsp;  关于秦汉时期风俗状况,最为系统的陈述见诸《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班固所辑汉成帝时朱赣条陈各地风俗,前者反映了战国后期至西汉中期以前的风土人情,后者则展示了西汉中期至西汉后期各地风俗概况。值得注意的是,秦汉学者对风俗的观察和记录并不限于华夏民族,边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史记》成书前,《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便记录了岭南和塞外居民的生活方式。其中,后者的描述更富有价值。如述越人习俗云:“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刺舟,因之也”(《原道训》),“得髯蛇以为上肴”(《精神训》)。随着域外交往的增加,汉代人初步走出以前较为狭小的生活圈子,人们的眼界得到拓展,南亚、中亚和罗马地区居民的一些风俗也历史性地留在笔墨之中。尽管有关记述十分简略,但却显示出当时风俗观念所具有的国际眼光。
    风俗备受秦汉学者重视的原因还在于,在他们看来,风俗不仅是学术探讨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它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由此引发出秦汉风俗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风俗的政治教化功能及其可变性,所谓“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注:《风俗通义·序》。《风俗通义》版本据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引文不再注版本。其他征引文献均依此例。)“若不修其风俗,而纵之淫僻,乃随之以刑,绳之以法,虽残贼天下弗能禁也”(注:《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版本据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据《风俗通义·序》所述,应劭是在东汉末年“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社会背景下撰写此书,目的在于纠正时俗的“迷昧”,为汉王朝的复兴提供资鉴。
    这一时期,关于风俗的讨论大致流行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风俗是一种差异,而这种差异缘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是为风俗观中的环境影响说。《淮南子·地形训》认为,自然环境和食物摄取与人的性格和品质具有因果关系,所谓“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吕氏春秋·用众》指出:“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贾谊则强调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生而同声,耆欲不异”,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因“教习”的不同形成风俗差异。(注:《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贾谊所说的“教习”与当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习得”概念有类似之处,值得重视。
    其二,上古时期风俗纯厚质朴,后世风俗浇薄败坏。是为风俗观中的厚古薄今说。《淮南子》集中阐述了这一种观点。《本经训》通篇主旨就是今俗不如古俗。在其他篇章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文字。如《齐俗训》云:“今世俗之人,以功成为贤,以胜患为智,以遭难为愚,以死节为憨。”此后仍有不少人坚持厚古薄今的风俗观。盐铁会议上,文学声称:“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及其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注:《盐铁论·错币》。《盐铁论》版本据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可以看出,这种风俗观念是汉代思想文化中崇古思潮的组成部分。
    其三,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定带来风俗的沦丧。是为风俗观中的财富与风俗悖离说。《淮南子·齐俗训》指出:“有大路龙qí@①,羽盖垂ruí@②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抽箕、yú@③备之奸”。西汉中期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也以此为立论基础抨击朝政,具见《盐铁论》诸篇。在汉代其他文献中也常可见到这种意识的种种表述。限于篇幅,这里不赘举。虽然也有相反的见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说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物”,但只是风俗观中的一条副线。
    其四,大一统的王朝需要统一的风俗,统治者应致力于风俗的一致化,取消风俗的区域差异有助于保证国家稳定;相反,风俗的多样化则必然瓦解统治基础。是为风俗观中的“齐同”说。这种观点在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定见,晰地显示出中央集权加强后风俗观的变化。如终军指出:“夫天命初定,万事草创,及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必待明圣润色,祖业传于无穷。”(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