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唐代外官考課的法律程序
最新热门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时间:2009-7-24 13:53:17  来源:不详
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1期。)。相反,如果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则农牧线北移,农耕区扩大;气候转暖往往使自然灾害频率减小,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气候转暖使供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增长,熟制增加,复种指数增大,单位面积总产量增大;单季农作物可能因气候湿热而本身生长期短,在单季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同时气候温暖湿润使水源更充足,水稻的种植面积拓展,粮食产量提高,而竹类、桑类植物在北方生长更好,随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往往使北方地区有更多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也就是说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往往更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传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
    (3)对低纬度南方开发不足地区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影响较复杂。这种复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历史地理的研究表明,历史时期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幅度是大大小于中高纬地区的,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特别是珠江流域气候变化幅度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一方面南方地区的地表下垫面相对更复杂,山地、丘陵、平坝相兼,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些地区还处于一种原生态状况,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往往人为因子的影响更明显。王子今先生曾认为东汉以后气候日加干冷是长江中游长沙、桂阳、零陵地区户口发展,使"卑湿"地区得到更好开发的自然条件,从理论上讲似有其道理,但真正要说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因为唐代比东汉魏晋南北朝湿润多雨,但南方地区却得到更大的开发,"卑湿"的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实际上从气候变化来看,如果南方地区更加干冷,对农业经济的副面影响也更大。由此看来,南方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是受南北文明大移位的影响,人为的因子可能更大。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从理论上讲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减弱。不过,据杨柏等人研究近百年中国亚热带地区农业气候带界限动态变化表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界近百年摆动2个纬距,其中双季稻北界摆动1个纬度,柑桔北界摆动近1个纬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十分大。(注:杨柏等《近百年中国亚热带地区农业气候带界限动态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1993年3期。)可见直到现在气候中长期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不可低估,更何况是在唐代。
    (二)温暖湿润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唐代随着气候变温暖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农牧业地区的北线在向北推移。据学者研究表明,从战国到西汉初年,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经陕北、陇东的泾、渭、北洛河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存在着一条农牧业界线。汉武帝时,北伐匈奴而取得了"河南地",设立了44个县,农垦区向北推移,农牧业北线推移到西达河套西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抵阴山山脉,东面沿长城一线。但东汉以来北方民族南下,使农牧区界线打乱,形成了一个农牧业杂处的交错过渡带。(注: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6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据研究表明,到了唐代农牧业界线变成了农耕区与半农半牧业的界线,且有所北移,如东段北移到燕山山脉以下,西南端向南延伸,达到陇山之西,东北端也可以伸向辽水的下游。而半农半牧区与牧区也形成一条界线,即由阴山山脉西达居延海,东达燕山山脉。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区形成一些发达富庶的地区,如泾渭河下游、汾水下游、涑水流域、伊洛两水下游和黄河的下游。在半农半牧区里面,已经有相当的农业基础。(注:史念海《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这不仅使唐代的农耕区扩大,而且使农耕区与牧区有一个缓冲地带,使唐代的边防有一定的当地给养支持,使唐代经济力量增强,军事防御更稳固,社会更加稳定。这既直接有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宋元以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日加干旱少雨,多以牧业为主,经济落后,可是唐代能在西域驻军屯田,以致西北陇右地区"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注:《资治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