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历史‘重塑’中的得与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最新热门    
 
秦汉社会的山林保护意识

时间:2009-7-24 13:53:17  来源:不详
的著述意图,自然也可以因此得到体现。《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系统地
说明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规律、物候特征、生产程序以及应当分别注意的诸多事项。其中涉及生态保护的内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例如,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无焚山林”。季春之月,“无伐桑柘”。此外又有仲夏之月不许烧炭,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规定。
    《逸周书》的《周月》、《时训》、《月令》等篇,以及《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等,也有大体相近的内容。”
  《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季春纪》:“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仲夏纪》:“(仲夏)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仲秋纪》:“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大恐。”《淮南子·时则》:“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落,国乃有恐.一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违背了“时序”、“时政”,则可以导致山林“草木”的生命秩序的破坏,由此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定。
————————
⑴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时政,《月令》也。”
⑵《明史·职官志三》写道:“荐新,循《月令》献其品物。”太平天国文献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特命史官作《月令》,钦将天历记分明;每年节气通记录,草木萌芽在何辰。”说明《月令》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有久远的历史影响。当然,其中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所受到重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⑶吕品:《中岳汉三阙》,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中岳嵩山《少室阙铭》文字大都漫漶,不易辨识,其中第21行至第23行“口口清远,口口口木,连口于口”,以及第37行“於菆林芷”字样⑶,或许与对山林的描述有关。熹平三年《娄寿碑》有“甘山林之杳蔼”文字,有学者释“杳蔼”谓:“杳蔼,双声连语。犹‘庵蔼’、‘晻庵’,冥暗之意,即隐姓埋名。”⑴此说似不确。“杳蔼”形容山林之茂密、苍茫、幽深。《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描写南阳地方的山林形势,有“杳蔼蓊郁于谷底,森*[艹+尊]*[艹+尊]而刺天”语。李善注:“皆茂盛貌也。”⑵而娄寿正是“南阳隆人”。陈琳《柳赋》也写道:“蔚昙昙其杳蔼。像翠盖之葳蕤。”⑶“杳蔼”形容柳树之“伟姿逸态”,也不是说“隐姓埋名”。《娄寿碑》所谓“甘山林之杳蔼”,形容了秦汉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由此也可以解读其心境中的自然:意趣。


 
  《管子·八观》写道:“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闭货之门也。故曰: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指出“山泽虽广”,然而“草木毋禁”,则是“闭货之门”,这样的国度,即使多有“金玉”,依然是“贫国”。强调“草木”之“禁”的合理性,是渊源十分久远的主张。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保护的言辞。其中说道:“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⑷“德”及“草木”,万物“皆被其泽”的说法,当然是儒学的宣传。论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四时节”,“风雨时”。然而这其实又是值得重视的体现当时进步的生态观的表述,应当说在生态保护史上,发表了一种开明的见解。
  《淮南子·本经》说,先王盛世,天地阴阳和合,于是“凤麟至”,“甘露下”,“朱草生”。然而至于衰世。则苛求于自然,以致“万物不滋”:“刳胎杀夭,麒麟不游,覆巢毁卵,凤凰不翔,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人械不足,畜藏有余,而万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太半矣。”又“葘榛秽,聚埒亩,芟野菼,长苗秀”。于是“草木之句萌、衔华、戴实而死者,不可胜数。”皇室贵族官僚豪强们宫室建筑的奢华,更导致了对林木的过度取用,“乃至夏屋宫驾,县联房植,橑檐榱题,雕琢刻镂,乔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争胜,流漫陆离,修掞曲挍,夭矫曾桡,芒繁纷挐,以相交持”,天下名匠穷其技巧,依然不能满足君王的欲望。生态的严重破坏,甚至可以导致社会的危机,“是以松柏箘露夏槁,江、河、三川绝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天早地坼,凤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民之专室蓬庐,无所归宿,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也。”《淮南子·本经》批评浮侈时俗,又指出:“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