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谈两汉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两汉北部边防若干问题之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
最新热门    
 
两汉京师戍卫军制中若干问题探微

时间:2009-7-24 13:53:20  来源:不详
。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郡国去京师甚远,民情无所适莫可,缓急为可恃,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情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18]
这段话,并非否认“南军”即宫城近卫军的重要。但它也确说明,当时“北军”即京师戍卫军的兵员之所以要征自三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三辅距京师很近,“民情有间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三辅民对京师的存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对护卫京师有更强的向心力,在思想上相对可靠。除了这一思想素质之外,在军事素质上通常也比地方军好。他们通常对“骑驰”、“射御”比较熟练,有严格的入选标准。迄至东汉,虽然征兵制渐衰,京师戍卫军的兵源主要采用“招募”。但入募者必须具备身体、技能、勇敢等条件,同时又是职业兵、长期在役,娴于战阵,故它同样比地方军具有较高的素质。;




[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 《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及注。
[3] 《汉官仪》。
[4]刘向:《别录》。
[5] 《汉书》卷二二《刑法志》。
[6] 《汉书》卷七0《甘延寿传》,“投石、拨距”,即。投石、超距”。
[7] 《后汉书》志第二七《百官四》。
[8] 《文献通考·兵考》。
[9]自汉以降,历代中央常备军的组建形式和内容虽有损益,但统治者都着眼于中央军的建设这一点并未有变。如曹魏时的中军、朝的南北衙兵、宋代禁兵中的上军、元朝的怯薛和诸卫、明朝的禁军和京管等,莫非如此。
[10] 《汉书》卷四二《周昌传》。
[11] 《汉书》卷四六《卫绾传》。
[12] 《汉书》卷七七《毋将隆传》。
[13] 《后汉书》卷一七《贾复传》。
[14] 《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
[15]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
[16] 《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
[17] 《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
[18] 《文献通考·兵考二》。

 第三,京师戍卫军武器精良,拥有雄厚的军备。武器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汉代武器的种类在先秦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如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程兵器有弓、弩;防护兵器有监甲、盾牌;守卫兵器有鈎镶;锤砸、劈砍兵器有锤、挝、杖、钺、斧等。这些多为质量精良的铁兵器,有的已成为“中国之长技也。”[1]
    同时,为保障需要,京师戍卫军驻地长安,拥有大规模的武库。据考古发掘,长安武库位于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南距南城垣1810米,安门大街以西约82米处。四周筑有围墙,东西长710米,南北322米,墙厚15米,总共占地约23万平方米。在这座武库城内,发现库房遗址7处。各个库房所存放的武器种类不一。有的存放炉甲,有的专储弓弩、箭镞。在1号、7号库房遗址都发现钢铁兵器,计有刀、剑、矛、戟、斧、镞和铠甲等,以铁制兵器为多,仅铁镞就达一千余件。长安武库自西汉初修建后,一直沿用到王莽时期。[2]当时全国各地均有武器储备,见于记载的在洛阳、河南、上郡、颖川、广汉、山阳、北海、玄菟、张掖、酒泉、渔阳、上党等地都建有武库。[3]长安武库似当主要是供京师常备军用的。他们拥有这大量的精良武器,意味着其握有一支庞大的物化了的军队,无疑对提高战斗力更为有利。
  在论及军队的重要性时,宋人陈傅良在其《历代兵制》中说:“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内外轻重,一系于兵。”由于汉王朝组建的京师戍卫军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它在稳定当时的政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京师戍卫军在维护京师的社会秩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西汉京师长安有户8万多,人口达40余万,人员复杂,社会治安秩序一度较乱。王温舒为戍卫军统领(中尉)时,在长安,“吏苛察淫恶少年,投缿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