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
|
时间:2009-7-24 13:53:26 来源:不详
|
|
|
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先秦、秦汉史200103
【内容提要】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关 键 词】两汉/流民问题/安置政策/流民去向/社会影响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1)01-0019-07
两汉时期,流民问题的广泛存在和频繁发生,曾是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两汉史料中关于流民及其相关的记载不少,但称谓却相当复杂,除“流民”外,尚有“流人”、“流亡”、“流户”、“流冗”、“流庸”等名目。出于约定俗成和习惯用法,古人对其内涵也很少进行准确的诠释。结合史料和现代人口学观点,科学意义上的流民概念,应该是指为了避乱、求生,被迫改变常居地而流动和迁徙他乡的人口。以此衡量,上述称谓虽各有专指或侧重,却也都与“流民”有关。本文试就两汉流民问题作一探讨。
一、两汉流民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整个两汉社会,除在其政权巩固后的前期阶段之外,其余时间都程度不同或间歇性地存在流民问题,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据其频率和程度,流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元狩至元封年间(前122~前105年)。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余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卷103〔M〕.)。所谓“无名数者”即指无户籍者。第二阶段是西汉后期,自元帝至平帝(前48年~公元5年)时期,是一个流民频繁出现的阶段。仅哀帝时流民“以十万数”(注:汉书·孔光传,卷81〔M〕.)。第三阶段是两汉[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