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谈两汉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两汉北部边防若干问题之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
最新热门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时间:2009-7-24 13:53:26  来源:不详
115〔M〕.)。西汉元帝时候应曾说:“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注:汉书·匈奴传,卷94〔M〕.)。东汉末年,并州汉族吏民亦有亡叛入匈奴部落者;金城百姓遭韩遂之乱,“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时中原避地辽东者甚多,鲜卑轲能“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注:三国志·魏志·鲜卑传,卷30〔M〕.)。曹魏初立时,“边民流散山泽,又亡叛在鲜卑中者,处有千数”(注:三国志·魏志·牵招传,卷26〔M〕.)。在灾害、战乱和暴政等特殊情况下,边地及少数民族居住区,也曾是流民流移选择的“乐土”。
  四是入城市。城市乃四方辐辏、经济发达之区,对流民自然具有吸引力。王莽之时,长安城中发生饥馑,市买官王业对王莽说:“皆流民也”(注:汉书·王莽传,卷99〔M〕.)。可见流民涌入都城,本欲摆脱困境,但仍难逃饥寒之苦。
  五是沦为官私奴婢。两汉社会有大量奴婢存在。汉武帝时,“府库空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注:(西汉)桓宽.盐铁论·复古〔M〕.);而豪强大家冶铁煮盐,则“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为之。元帝时,“民众久困,连年流离,……至嫁妻卖子,法不能禁”(注:汉书·贾捐之传,卷64〔M〕.)。王莽天凤六年,有边民流入内郡而“为人奴婢者”。地皇二年秋,关东大饥,“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以十万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陇右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注:后汉书·西羌传,卷117〔M〕.)。梁冀曾“或去良人,悉为奴婢,至数千人,名曰‘自卖人’”。以上史料中所谓的民、庶人、良人,相当部分应是失去家园生计,在饥寒交迫中沦落挣扎的流民。
  六是被收为兵。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阳、三辅百姓数万户流入益州,被刘焉“悉收为兵”,名曰“东州兵”(注:后汉书·刘焉传,卷105〔M〕.)。时关中亦有流民十余万户“流入荆州”。后关中稍安,大多返回故乡,因“无以自业”,被曹操所属“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注:三国志·魏志·卫凯传,卷21〔M〕.)。当时军阀林立,竞相招兵自重,不少流民遂被各路军阀收罗入军。
  七是入居山林,相聚自保或参加农民起义。流民为摆脱封建剥削而有逃入山林者,为求安全,他们往往相聚自保。如武帝统治后期,流民四集,不少人“依山之险以自固”。但为统治者所不容,只好相聚反抗,揭竿起义,“阻山攻城”。王莽始建国三年,“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幽)州尤盛”;天凤六年,“青、徐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至于绿林、赤眉起义,前者初为荆州流民群,后者则是山东琅邪一带的流民。东汉中后期数以百计的小股农民起义,多为流民之举,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也是以流民为基础而组织和发动的,司徒杨赐为分化镇压起义军,曾主张“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注:后汉书·杨震传附杨赐传,卷84〔M〕.)。流亡相聚的流民,饱受剥削和流离之苦,走投无路,聚众反抗和参加、发动农民起义,是其必然之举。

三、两汉流民问题的社会影响

  两汉社会流民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始终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问题密切相关,产生种种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后果。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是最主要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寡往往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两汉流民迁居和入籍新地,无疑增加了边地与江南的人口和劳动力,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的提高,对巩固疆土,开发边地、江南,发展经济功不可没。塞上河南地、新秦中的开发,河西四郡的设置与屯田,还有魏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都同两汉时期流民的入居是分不开的。两汉关东发达之区“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的问题已较严重,西汉前期就曾有募民就“宽地”之举。内地流民入边,对缓解关东人口压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的不平衡状态,发挥了良好作用。
  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两汉流民入居边地,与匈奴、鲜卑、氐羌等兄弟民族共同生产、开发边地,这不仅有利于各民族间增进了解,和睦相处,推动民族融合,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技术的传播。汉魏之际,在鲜卑轲能部,有“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勤御部众,拟则中国”(注:三国志·魏志·鲜卑传,卷30〔M〕.)。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整合与扩散,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化与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两汉社会,流民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阶级压迫的反抗,他们的聚众自保或小股暴动,往往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故流民潮和农民起义在两汉社会总是相伴存在。所以,两汉流民又是农民起义和反抗封建专制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