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谈两汉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论两汉乡村社会中的里社
两汉北部边防若干问题之
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
最新热门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时间:2009-7-24 13:53:26  来源:不详
之际,自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先后有北方边地、并、平(幽)、青、徐诸州及陇右安定、北地、上郡等地出现流民;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关东流民一次入关就有数十万人(注:汉书·王莽传,卷99〔M〕.)。绿林、赤眉起义则是流民问题最为突出的反映。第四阶段东汉中后期,自和帝至灵帝(公元89~188年)近百年间,多有流民问题出现。仅桓帝永兴元年冀州等地三十二郡国就有流民“数十万户”(注:后汉书·桓帝纪,卷7〔M〕.)。长期的间歇性流民问题日趋恶化,最后酿成波及甚广的黄巾军大起义。第五阶段汉魏之际(公元189~220年),是两汉时期流民最多,社会极端动荡的时期。如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青、徐二州“士庶避黄巾之难”,归幽州刘虞者竟达“百万余口”(注:后汉书·刘虞传,卷103〔M〕.);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欲徙淮南民,“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注: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卷14〔M〕.);十八年,曹操“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卷47〔M〕.),估计此时流民总数当有几百万之众。
  纵观两汉流民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五大特点:第一,规模巨大,人数动辄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第二,流民发生的地域相对集中。关东和关中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流民问题极为突出的地区。西汉关东之冀、青、幽、徐、并诸州和胶东、齐楚等地,东汉之司隶、并、冀、兖、青、徐、荆各州和河东、太原、巨鹿、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地,都是流民多发地区,尤以冀、青二州为甚。关中是仅次于关东的流民多发区,两汉之际,更始、赤眉据长安,“焚烧长安、残害百姓,民人流亡,百无一在”(注: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卷6〔M〕.)。东汉安帝、灵帝和献帝时,关中均有流民出现。仅献帝时关中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注:三国志·魏志·卫凯传,卷21〔M〕.),亦有流入益州者数万家;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亡者数万家”(注: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卷8〔M〕.)。第三,持续时间长。在两汉四百多年间,流民问题持续的时间累计超过200年,若要考虑消除流民问题所费时间,则历时更长。流民问题呈间歇性持续存在和不断恶化状态,在地域上此伏彼起,时间上连绵不断,程度愈演愈烈,且不以政权的更迭而消弥。第四,流民迁移方向呈放射状。在关东、关中流民主发区,流民的迁徙方向大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关东流民一是南下江淮或江南,二是西入关中,三是北上幽、代、辽东。关中流民则主要从子午谷、武关南下汉中、益州和荆州,其次也有东入关东,北上壶关,西入河西者。在地域上关东是流民的输出区;关中则既是输入又是输出区;江淮、幽代、辽东、荆蜀、河西等地则以输入为主。第五,流民成份渐趋复杂。如王莽末年大量以流民为主的起义军中,混入了不少豪族贵吏和皇室后裔;至于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魏之际军阀混战时期,流民队伍中更有士民部曲、宗族豪右介入。如东汉末年,河内人杨俊逃往山间,即率宗族同乡“百余家”(注:三国志·魏志·杨俊传,卷23〔M〕.);华歆广收流民,“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注: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卷13〔M〕.);张昭亦组织“避乱扬土”之“徐方士民”“皆南渡江”
 二、两汉的流民安置政策与流民去向

  在整个两汉时期,除了统治末期局面失控之外,一旦有流民问题出现,政府都曾采取措施解决和安置流民,但因社会背景、时间、地域及程度的不同,其政策也多有变化,效果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限制、镇压和遣返。汉武帝元狩年间,关东流民四散不止,乃作“流民法”,以禁止流民离散,并限制官吏的“重赋”(注:汉书·万石君奋传附子庆传,卷46〔M〕.),但收效不大,以致各地流民相聚起义。遂又遣使者“衣锈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然犹不能禁。于是又作“沉命法”,以督责官吏严禁流民出现和相聚反抗。结果事与愿违,“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注:汉书·酷吏列传·咸宣传,卷90〔M〕.)。再如王莽天凤元年“禁吏民敢挟边民者弃市”。两汉政府严格限制或镇压流民,其意在于迫其不要离开故土或重新返回故土,因而,对流民回归家乡则积极鼓励支持。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注:汉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