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民国时代的外交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最新热门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09-7-24 13:54:24  来源:不详
电子媒体活出现代风貌,并经由古籍资料的相互钩稽参照,发前人所未见,促成研究工作之大进”。(该机构网页:《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简介·缘起》)其计划输入的字数为1亿2千2百万,目前已输入6千8百万。其中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计划收入的检索书籍,包括《二十五史》、诸子、《十三经》、古籍52种和《大正新修大藏经》(约计7千9百余万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则有一个“华夏文库”计划,计划将一些古籍分类载入网络;在此同时,他们还在编辑出版《先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和《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该所编:《古文献资料库通讯》99年2、3期)。尽管这些计划还远远不能满足研究者们的资料需求,但勿庸置疑,这些古籍电子资料库的建立,将直接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基于这些理由,古籍整理方向的适当调整,是完全有必要的。尽管古籍数字化和电子文献资料库的建设,在目前甚至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不如人意,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古籍数字化和电子文献资料库的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长期而不间断地将古籍数字化并充实进相应的资料库中,是今而后古籍整理的基本目标,也该是我们这一代整理古籍者所需要担负起来的任务。
  (二)古籍整理方向的调整
  1、数字化
  数字化将会是古籍整理首要方向。数字化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图片扫描技术,将古籍以原来的样式转变为电子文献。新近的《四库全书》电子版,大概就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保持古籍原貌上具有非常主要的价值。不过,由于通常只需掌握图片扫描的基本技术即可,这一工作不一定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古籍整理者来从事。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前期将古籍输入电脑(扫描是其中的输入方式之一,是现在使用最多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校点。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夏文库”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基本的工作性质上,同过去惯常所用的方式相同,也是需要具有古籍整理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的。
  图片扫描方式,在将书本形式的古籍转化为电子文献上,具有以键盘、手写输入方式难以比拟的快捷。并且,由于它保留了原来古籍版式的原貌,在古籍的版本判断和同一书籍不同版本的文字校勘上都具有重要价值。不过,由于图片占用的储存空间大(图片精度越高,所占空间就愈大),且在古籍的全文逐字检索上也颇多不便之处,所以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加以校点的电子古籍更利于收藏,也更加实用。
  但是,如果古籍的数字化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显然还是低估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前途。实际上,数字化所蕴藏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当必要的区域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后,全部古籍都成为共享资料乃至整理对象,完全成为可能,而这在纸质图书时代是无法想象的。现在的图书扫描技术,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而更为先进的图书输入技术,也必然会在以后的年代中被开发出来。
  其次,相关电脑工具软件的开发,将提高古籍整理的精度和速度。比如版本校勘方面软件的开发,将会替代传统古籍整理所通用的人工逐字对校法。而文字校对系统软件的发展,也将会在提高古籍整理和出版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人名、书名、地名等专名,部分标点符号,异体字统一等等方面,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相应的软件)。
  第三,电子文献资料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相关文献检索技术的开发,不仅会提高古籍的利用率,而且也会给古籍整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以校勘为例,利用这一技术,无疑会提高他校和理校的准确率。
  因此,作为对未来古籍全部电子化的一种准备,现今的古籍整理研究人员有必要将旧时网罗一部书的众多版本精加校勘的整理方式,逐渐调整到古籍的快速电子化上,以便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库建设后,利用更高新的技术来从事这样的整理工作,而工作的轻松和快捷程度以及整理的质量,都完全可能超过先前。
  2、古籍的文献学研究
  选择某一部或某一类古籍,从文献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是古籍整理机构需要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这一种研究,在以往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并不占有太高的地位。
  所谓文献学研究,是指根据文献学的学科特性而对古籍所进行的研究。它与从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对古籍进行的研究性质不同,应着重解决古籍在文献构成、传播、原始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古籍校点中发现却不能直接通过校勘记而予以解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