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民国时代的外交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最新热门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09-7-24 13:54:24  来源:不详
问题。
  从可行性方面来说,单一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不可能遍地开花。有计划地对经典性的、常用的古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通过自然积累而扩展到其他古籍,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一种做法。究竟如何去规划这样的研究,不是本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处仅提供本人实际工作所遇到的一个事例,以为大家参考。
  《明儒学案》一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著作,几乎所有涉及明代研究的著作,都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参考书。更有论者称其为“我国第一部……明代学术史专著”或“明代理学史专著”(《宋明理学史》)。90年代初笔者在研究江右王门弟子的学说时,将其中黄宗羲纂录的江右王门弟子的语录,同原书进行了核对,结果却发现:黄宗羲不仅大量地对原书的语句进行了删减,而且也不时有张冠李戴的错误。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黄宗羲不仅在人物传记的撰述上大量采用了明人文集等书中的材料,而且在人物学术倾向的评价上,也大量采用了前人的说法。其中王时槐的《诸儒学案》,是征引频率极高的一部著作(笔者尚未查到《诸儒学案》是否现存,此处的判断是依据《献徵录》中存留的《诸儒学案》材料作出的)。象这样一部使用率极高的著作,由于缺乏前期的文献学研究,使得不少研究者对它的评价都不免武断。
  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的古籍整理活动中不会少见。合理规划这样的研究,对提高古籍的文献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当电子化成为古籍整理的首要方向后,文献学研究不仅会有效地解决快捷电子化不能精勘细校和古籍精品出版精雕细刻之间的矛盾,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将在使该古籍的价值更加广泛地为人所知,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献检索
  从史学研究的实际需求来说,古籍的文献检索在提供搜集资料的便捷程度和深化研究上,都具有惯常通过阅读古籍搜集资料所难以比拟的作用。简单的例子是,十年前叶圣陶的《十三经索引》以及燕京哈大学所编的一些索引,是我们使用十三经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而逐句检索(叶书)的限制和单字查阅的麻烦(燕京哈佛索引),既不方便,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多年前台湾学者开发出来的《十三经全文逐字索引》电脑软件,利用电脑检索,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经、或多经、或全部十三经中所需检索的文字全部检索出来,并能够立即将该字所在的段落转化成编辑文本。另一个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例子。明清进士总数有5万多人,如果要弄清他们的地区分布状况,一个人一个人地数,不仅费时长久,而且在相关方面(如户籍分类)的再利用上也几无可能。本人在过去从事相关研究时,曾将这5万余人按一定分类全部输入电脑,利用数据库所提供的检索功能,不仅可以极快地检索单个人名,而且在进士人数的地区(大政区或次级行政区)分布、各甲第进士人数或地区分布、进士的户籍类型以及姓氏分布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非常便捷的检索。这类例子可以说明,当古籍真正进入电子文献检索后,古籍整理才有可能在实用性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我们仍不妨用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检索程式特性”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检索程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来源于该院网页):

层级式目录
经由目录、页码调阅正文
逐段、逐页浏览正文
区别正文中的夹注、补文及赘文
处理表格
藉目录限定检索范围
任意字词、字串的快速检索
检索词后附加排除字集
提供完整的检索结果

  仅此而言,电子文献检索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文献检索的范围。
  同过去编辑检索书籍必定割裂原文不同,电子文献检索在基本数据库的建立上,并不需要将原文一个个分割。也正因为如此,预先对进入文献数据库的古籍进行整理,就是完全必要的。特别是在提供单字、词、句检索并将检索结果有效提供给检索者上,对古籍的预先整理尤其需要。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古籍整理工作依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顺应这样的需要,现在的古籍整理者有必要重新审定自己的工作步骤和预期结果。仅仅纸质出版自己的整理成果,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古籍整理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数字化,文本整理,成为检索文件或进入相关检索系统。
  4、文献类编
  文献类编是古籍整理或再整理的一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