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陈垣的宗教史学特征及方
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
最新热门    
 
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术取向

时间:2009-7-24 13:54:33  来源:不详
其学术贡献是研究这两段历史的学者和以民国学术史为关注对象的学者一致公认的。他提出的一些概念,至今还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出发点。但是,陈寅恪的学术论域价值之所在,却是研究中国中古史的学者很少关注的,而研究民国学术史的学者,更是罕见能做如此具体的题目。
  当一位学者提出的理论、概念、研究方法成为当下研究的新起点时,就必须对其学术论域的形成做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学术论域的价值做出估定。否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下简单搬用,很容易和原作者的本意南辕北辙,阐发其思想时也许就会出现偏差。事实上,陈寅恪提出的一些概念与论断在学界确实存在被误解和滥用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即是“关陇集团”。其后学者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这个概念,在史料分析的角度和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上,都与陈寅恪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维护者阐发此概念有过度诠释之嫌,反对者辩驳时亦未切中要害,舍本逐末,只考证了细枝末节。 [26]
  现在研究陈寅恪的专著与文章并不算少,而且涵盖面极广,连陈寅恪的留学生活、赴英而未成行的原因甚至与陈相关的金应熙的为人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但真正全面地把陈寅恪提出的概念和论断放回他的学术论域,再将他的学术论域放回产生此一论域的特定时空的研究,目前还未得见。只有余英时先生的系列论著如〈陈寅恪史学三变〉、〈陈寅恪与儒学实践〉等,梳理了陈寅恪在不同时期的学术论域和学术价值,为进入陈寅恪的生活时代与史学世界打下了基础。实际上,学术史研究中对学术论域的考察已算不上最前沿的新方法,美国学者艾尔曼在考察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过程时,就已经注意到并且明确指出这种研究的必要性。他应用此方法写成的《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一书,[27]就是把学术史问题放回社会史与政治史领域考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现在,可以让我们进行这种论域研究的材料不可谓不齐备,从民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社会状况等关系到陈寅恪学术论域的时代背景史料,到清华大学的档案、西南联大的材料、民国时的学术刊物等涉及陈寅恪日常生活与工作以及所处学术环境诸方面的史料,查考起来并不困难,加上三联版《陈寅恪集》中的《读书札记》一至三集与《讲义及杂稿》、《书信集》,已经完全有可能复原陈寅恪开创学术论域的过程并揭示其学术论域的内涵。
  仅就陈寅恪研究唐代政治的方面而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所论述的李唐氏族问题与唐代前半期政治局势之关系,现今的研究者或许都知道其结论是关于“关中本位政策”的,而他们未必知道陈氏选定这样的切入点考察的原因。在今天的隋唐史研究者看来,陈寅恪如此论述,似乎就是以李唐氏族问题作为其“关中本位政策”的一个个案,而与当时学术环境无关。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三○年代,有关李唐氏族问题的学术论争比较激烈,延续到了四○年代仍未结束。陈寅恪之外,刘盼遂、王桐龄、萨孟武、朱希祖等学者都曾前后参与讨论。此论争因刘盼遂在一九三○年发表在《女师大学术季刊》的〈李唐为蕃姓考〉开始,并非发轫于陈氏,但陈氏在建立其以“种族与文化”为立足点的唐代政治史研究框架时,受当时学术研究的影响,对这一与自己论题有关的问题不能回避。加以陈氏本人也参与过这场讨论,发表过〈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与〈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28]所以在建构其唐代政治史体系时便已将自己已有的思路加入。陈寅恪的许多学术论题都不是纯粹主观而孤立地提出的。
  以上所举,只是研究陈寅恪学术论域“内在理路”的一个问题,而陈寅恪的学术论域中,此类问题极多,我们切不可因为民国五○年代以前的学术观点已经成为学术史的沉淀而置之不理,更不可因陈寅恪在当今的影响巨大而将其视为那时一片黑暗的学术领域中孤独的灯塔。陈寅恪讨论过的问题,有许多是与他同时代的学者都关注的,而因为种种原因,陈寅恪的观点是今日保存下来的比较有体系而且影响较大的,其它学者的观点被暂时忽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在研究陈寅恪的学术或研究民国学术史时便仅就陈寅恪去说陈寅恪,或仅就陈寅恪去评判民国五○年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
  我们还应该看到,陈寅恪的学术论域之所以呈现出今天的面貌,并不仅仅是内在学术理路促成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陈氏的生活状况、学术机构的功能与学者的社会角色,都是影响陈寅恪治史特色的因素。

四、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陈寅恪“不甘逐队随人”,[29]却非常看重以文字作纪念,在致刘永济的信中便说“文字结习与生俱来,必欲于未死之前稍留一二痕迹以自作纪念者也”。[30]而且,他的著述基本是纯粹的学术论著,包括已经失毁的一些著述,都紧密围绕着其学术旨趣。即便是一些序跋和审查报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