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百年西方军事战略思想回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别了,“中学为体,西学
百年世事不胜悲
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
百年接力留学潮
最新热门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概况

时间:2009-7-24 13:54:42  来源:不详
得到律认可;《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辑)通过对东魏北齐所设八个行台的形成、布局、地位等的具体考察,进一步论证了北齐行台的制度化与地方化。金前文、陈亮《关于北魏委授行台机构及其内部主要职官的考察》(《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认为北魏委授行台的使命比较单一和专门化,因而内部职官设置比较简单,主要有行台长官、左右丞、郎或郎中。
  另外,艾冲的一系列文章也可供参考:《论魏晋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第3期)、《论北周总管府制的创立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隋代总管府制的发展与废止》(《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总之,无论是都督制,还是作为其变形出现的总管制和行台制,在确立之初都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全国的统一,到后来则演变为中央集权的对立物,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军镇制度。周一良的《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可谓是研究北魏军镇制度的奠基之作。文中对镇的始置、分类、组织及位置进行了探讨,认为镇之设立始自皇始。镇的种类有二:一为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一为设于州郡治所,即州郡与镇并立于一地。前者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后者则镇将管军而刺史治民,然多以镇将兼刺史之任。南北咸在交界之地置戍,戍次子镇,与县平级。无州郡之地戍隶于镇,州镇并置之地则隶于州。镇戍之设官,镇有都大将、都将、大将、将、副都将、副将、监军、长史、司马、录事、仓曹中兵长流城局等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市长、仓督、省事、户曹史、外兵史等职,戍有戍主、戍副、掾、队主等。镇将或都督数州数镇诸军事,或兼其镇所在州之刺史,戍主或以州参军郡太守带之,然亦有以县令兼者。东魏时镇将多称都督。北魏设镇主要用意在巩固南北边境;次或地属新附,立镇以资威慑;或势同犬牙,则镇所以防寇盗。故北魏镇戍遍四境,而以北面西北面及南面诸镇为重。及北齐与北周对峙时,两国之重要镇戍乃住齐之西境与周之东境。梁伟基的《北魏军镇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则对北魏军镇的建置原因、镇民成分、镇的性质及其衰微和变化进行了探讨,认为北魏军镇设置原因有三:一是为加强对占领区之军事控制,二是为安置归附之少数民族,三是因国防、治安的需要。镇民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为鲜卑拓跋族,构成军镇统治阶层;二为移民,包括汉人与胡人,汉人往往被迫迁入军镇,胡人则大多以“良家子”身份迁入军镇;三为罪犯,他们地位最为低微;四为少数民族。北魏军镇具有军事性与羁縻性双重性质。孝明帝正光五年改镇为州后,镇并没有消失,不过已经没落,逐渐被戍和防所取代。军镇制度在北魏时完善定型,但并非北魏首创,对其早期形态进行研究的主要有高敏《十六国时期的军镇制度》(《史学月刊》1998年第l期)和牟发松《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两篇文章。牟文以姚、大夏、西秦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例,阐述了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趋势,认为姚秦时期的州郡徒有其名,实质上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镇,赫连勃勃则几乎完全摒弃了姚秦时期尚存的州郡县虚号,地方行政机构完全军镇化了,到北魏时大体定型。造成这一趋势的时代背景是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社会大动乱的局势。高文认为军镇制度萌芽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明朗化和制度化的倾向,到十六国后期,军镇已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主要盛行于后秦、西凉、北凉、夏国等少数民族政权之中。以军镇统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一护军制也在西北地区诸政权中盛行。周伟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护军制》(《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兼论及军镇制的渊源,认为其渊源有二:一是本自内迁的少数民族的部落军事组织;一是沿用曹魏以来的“都督诸州军事”、将军等武职镇守一方,并兼州刺史的制度,而后兼或不兼州刺史,以军统民,形成军镇。


  护军制。冯君实《魏晋官制中的护军》(《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齐鲁书社1991年版)对魏晋时期在诸要镇所置的护军作了考察。高敏《十六国时期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认为始于秦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