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
汉初查处官员非法收入的
张家山汉简与汉初货币
第11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
最新热门    
 
汉初祀畤考

时间:2009-7-24 13:54:53  来源:不详
阳畦畤祭的都是白帝,是因为白帝对应西方,而秦起自西方。秦祀白帝跟《礼记·祭》“诸侯方祀”正好对应[3]。四色帝畤完备的意义在于四方说影响的渗入,这使它在体系上开始脱离散漫和无组织的民间祭祀水准。顾颉刚先生认为西、畦两畤是西汉末年的人为了证明汉为火德,所胜为秦“栎阳雨金”之金德而伪造的[4],其实这是战国中期五德、五行说尚未融合的结果。“栎阳雨金”,金对应西方,而秦为西方,这是“五行相次转用事”即宇宙图式的内容,跟五德转移的历史循环论尚不是一回事[5],秦献公立畦畤时代在驺衍前[6],而到驺衍时五行、五德说才开始糅合。《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封禅书》“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集解》如淳曰:“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则《主运》为驺子书篇名,内容为“五行相次转用次”,此为宇宙图式、式法之类内容。而他的五德终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其“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则五德、五行说开始结合。而此前栎阳雨金与此后秦定自己为水德二者不一致就并不奇怪,正说明秦立四畤时五德、五行说尚未糅合,更不用说对之发生影响。
  但是战国后期直到汉初,五行思想不断系统化,并有广泛影响。羡门高是驺子的“最后”[7],《汉书·艺文志》五行类有《羡门式法》二十卷,王先谦补注引《周礼·太史》郑司农注:“抱式以知天时”,又引《六典》说明“式”的样子:“三式曰雷公、太一、六壬。其局以枫木为天,枣心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辰。”羡门高的式法应是传自驺子系统五行说。在民间这种思想亦十分流行。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以五木(青木、赤木、黄木、白木、黑木)奠四极,意味着五行的空间分布;以四色名四神(青□榦、朱□兽、黄□难、墨榦[8]),又意味着五行的时间循环[9]。李学勤、李零二先生均认为帛书布局跟式法有关,则青、赤、黄、白、黑五色跟各种事物通过一定关系对应在当时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吕氏春秋·十二纪》有五色帝,与季节、五色、五方、音律、五祀、五脏等的对应已经完全周备。刘邦听说的五色帝即这个时代通行的说法。
  五行家学说的宇宙图式表现了事物间的玄奥的对应关系,而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德和符运有着同样玄奥的意义。对比秦汉雍畤,可以发现到汉代才实现了德、符运跟雍畤祭祀的结合。秦的符运是秦文公获黑龙[10],跟其四色帝畤尚未结合起来,因为它虽然跟秦得水德一致,但跟秦四色帝畤不一致——秦四色帝畤主祀是白帝,并且根本没有黑帝,则黑龙之符跟雍四畤无关,这反映了秦的四色帝畤和始皇接受的五德终始说还没有发生关联。汉就不同了。汉的雍五畤祭祀跟跟秦的四色帝畤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北畤(黑帝)跟符运说的结合。《史记·历书》: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 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

则北畤(黑帝)之立跟汉初色尚黑有关。汉初袭了秦的德和服色,并定河决金堤为符运。《史记·封禅书》:“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是其符也”,则河决金堤跟水德、尚黑又联系起来。这样,立北畤跟尚黑、水德、符运便都联系起来,立北畤祠黑帝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五色帝的祭祀,而蕴涵着跟自己的德、色联系并使之绵祚长久的思想。
  北畤的确立使五色畤最终齐备,五色帝从此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高祖二年下诏:“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上帝”即指雍五畤。对它们的祀法继承了秦的故旧。《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时祀雍五畤法如下:

  “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及四中之月,月祠[若]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騂、秋冬用駵。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圭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补注云宿曰斋戒),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

这里涉及到祷祠的几个要素:
  1.用牲和供奉制度。用牲有騂(赤色马),駵(赤色黑尾马)。因当时季节和色彩的对应(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已经流行,因此春夏用赤色马,秋冬用赤色黑尾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