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
环境史学对自然灾害的文
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角度
自然灾害、环境危机与中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
社会生态史:一个新的研
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
最新热门    
 
口述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笔谈)

时间:2009-7-24 13:55:02  来源:不详
并为国家利益服务且在“国家剧院”表演,不会造成这样规模的外交争议。口述史的操演一般不会计较听众的族籍、学位、党派、公民权等国家分类体系,讲者和听众关系基于面对面的社群关系、亲缘关系和其他切身关系。这样,按照国家分类,口述史充满自相矛盾,有时近乎荒谬,但这并不妨碍它长此以往,功能不减。在云南通海县兴蒙乡,每年都要举行的观音会(权且把它和类似仪式看作广泛意义上的口述史),主持者和唱经人来自附近县城的汉族洞经班,表演舞蹈者为附近的彝族和傣族,供的神像有观音、孔子、老庄、成吉思汗、鲁班,多族共建蒙古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在北京老知青“草原恋”合唱团的演出中,汉族知青们穿蒙古袍,高唱蒙古歌,是演员;蒙古族着“汉装”或西装,讲汉语,是观众。在北京雍和宫,守庙的喇嘛是内蒙古的蒙古人,磕头的香客却可能是广东的汉人。没有人查你的身份证,问你的国籍、民族、性别和生辰。
  口述史和文字史不同。口述史可以用“千万别说出去……”开头,把一些秘密透露给某些人;也可以在透露后不认帐,说没有这样说过。文字史一字千钧,只要是白纸黑字,就不容易控制读者,尤其是复制技术全面革命的今天,数字化的文本甚至可以“登月”,这就是为什国家要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和为什这种检查主要限于文字的原因之一。文字史是经过推敲、常常取得官方认可的文本,因而缺少弹性,却充满严肃,甚至变成八股文。文字史一般只有一种风格,千篇一律,一个腔调,一种声腔。文字史没有个性。口述史则充满个性和逢场作戏,个人的才能可以得到表现,听众也可以随时鼓掌或喝彩;也常常能够绕过新闻检查或者官方根本不屑一顾,把它们和小道消息放到一起,充耳不闻。按照弗思的语言学理论,语调被归入“韵律音位”(prosodeme),它指不仅于话语某个音段的语音特征,如重音和语调。在口述史的操演中,语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扬顿挫,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语调本身就能够表达多义,这是文字史所没有的。巴赫金认为,语调处于语言和非语言、言说和非言说的边界;语调对口述者周围的社会氛围特别敏感。[6]语言学中的“副语言学”指非语言现象,如表情、头和眼睛的动作等,这些“副”的东西,在口述史里却是“正”的。格尔茨引哲学家赖尔的“眨眼”例:
  让我们设想有两位正在迅速抽动右眼皮的少年:其中一个是无意的抽动,另一个是向一个朋友投去的密谋的信号。作为动作,这两个动作是相同的;如果仅对他们作照相机式的“现象主义”观察,我们不知道哪一位是抽动眼皮,哪一位是眨眼示意……但这种区别是很大的:任何不幸将第一种情况误认为第二种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眨眼示意者正在传递信息,或毋宁说正在以相当准确、特殊的方式传递信息:⑴有意的;⑵针对特定的某人;⑶通知一条特定的信息;⑷根据社会公认的编码;⑸不为其他在场人所察觉。如赖尔所指出的那样,眨眼示意者并没有做两件事情,即抽动眼皮和眨眼示意;而那位抽动眼皮者只做了一件事:抽动他的眼皮。…………如还有第三个少年在场,他想“给他的好朋友们制造一个恶作剧”,外行、笨拙、扩张而滑稽(如此等等)地模仿第一个少年的眨眼示意。当然,他的做法和第二位眨眼示意的少年以及第一位抽动眼皮的少年的做法是一样的:即抽动他的右眼皮。只不过这个少年既没有眨眼示意,也没有抽动眼皮;他只是把别人试图眨眼示意的做法当作笑料,滑稽地加以模仿。这里也存在一个社会公认的编码(他要生硬、过分夸张地“眨眼示意”,也许还要扮一个鬼脸——小丑的拿手好戏);也存在一条信息。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个动作才制造了嘲弄而不是密谋的氛围。如果其他人以为他确实在眨眼示意,那,他的整个所作所为,尽管结果可能不大一样,就会和他们以为他在抽动眼皮一样彻底砸锅。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那位可能的讽刺家对自己的模仿能力没有把握,就在自家镜子前练习;这个时候,他不是在抽动眼皮,不是在眨眼示意,不是在滑稽地模仿,而是在排练……但关键的是,在赖尔所说的对排练者(滑稽模仿者、眨眼示意者、抽动眼皮者……)行为的“浅描”和对其行为(“谐摹一位朋友假装眨眼示意,以欺骗一位不知情者,让他以为有一场阴谋正在进行”)的“深描”之间,存在民族志的客体:一个分层划等的意义结构,它被用来制造、感知和阐释抽动眼皮、眨眼示意、假装眨眼示意、滑稽模仿以及滑稽模仿的排练;没有这样一个意义结构,不管任何人是否抽动眼皮,以上这些在事实上就不会(甚至作为文化类别,像眨眼示意不属于抽动眼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