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中国古代北方役重问题研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
明代北方边镇粮食市场的
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
五代北宋前期都部署问题
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
最新热门    
 
代北东部若干拓拔史迹的探讨

时间:2009-7-24 13:55:24  来源:不详
年桓帝所营其父文帝与其母封后墓在此,以后桓帝祁后墓也在近处的方山之上。这一带可说是拓跋皇室在代北东部的一个陵区。
  以上讨论所涉,都是“代郡之参合陂北”以至于平城这一带的事,拓跋三分时桓帝、祁后所居就在这一地带。显然,这里的参合陂不可能是远在西部靠近盛乐的参合陂,只能是与平城贴近的高柳参合陂。明乎此,则桓帝死于“云中名都”平城而祁后葬平城方山的事,就好理解了,说不定这是一件与文帝、封后共葬平城一脉相承之事呢。
  桓帝猗    死在305年,本居盛乐的拓跋西部国君穆帝猗卢于308年统一了拓跋三部,桓帝、穆帝曾先后助西晋司马腾、刘琨南征并州,出入陉北陉南之地,此处乃成为拓跋部又一重要地区。313年穆帝以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按即汉平城)为南都,于平城更南的灅源之地筑新平城(又称南平城,小平城),这样就形成了拓跋三都的战略形势,本文将在第三节探讨。

草原部落大会与平城西部的郊天坛

《魏书》卷二三《卫操传》操为桓帝辅相,桓帝死后,操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颂功德”,立碑时间是西晋光熙元年(306年)。立碑记事显然是没有文字的拓跋部依仗汉士而为之的记事方。今天能读到的较完整的早期碑文,桓帝碑是仅有的一件[7],此碑文字在录入史传时虽然有所窜改,但基本内容依旧。
  桓帝碑文有“应期顺会,王有北方”之语,值得推敲。“应期顺会”云云,从已知桓帝猗  事迹中寻找相关内容,只有桓帝葬母,会者二十余万这一事可以照应。各族部落大人应期赴会,意味着认同桓帝在部落联盟中的权威地位。西晋有关王公牧守遣使与会,可以肯定桓帝意在乘晋室之衰冲出代北,驰骋并州,成为中原侧目的茁壮力量,成为代北之王。卫操立碑的前二年,有桓帝助司马腾的并州之捷,立碑的前一年,西晋假桓帝大单于,金印紫绶,这已是封君规格了。
  草原部落大人聚会,往往在草原部族历史的重大时刻举行,主其事者是部落联盟中最具影响的人物,而除祭天以外往往伴有重大事件或重要的后续行动。据《序纪》,258年神元帝力微自长川迁至盛乐,“夏四月,祭天,诸部落君长皆来助祭”,诛观望不至的白部大人,于是“远近肃然,莫不震慑”,力微得以在新地停驻,其权威地位得以巩固。这是拓跋史籍所见第一次部落聚会。力微死后拓跋衰微,部落盛会未见举行。直到296年,才有桓帝趁葬母机会使诸部“应期顺会”之事,已见前文。此后拓跋经历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又陷入频繁内乱。339年,得势的昭成帝什翼犍重振拓跋,军威所及,“东至濊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于是而有“朝诸大人于参合陂,欲议定都于灅源川”之事。这又是拓跋力图向南开拓的一件空前大事。虽然由于王太后的持重态度,迁都未果,但从342年开始,每年“秋七月七日诸部毕集,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草原大会就成为定期召开的了。再往后,拓跋历史上最著名的草原部落盛会,举行于登国元年(396),即道武帝拓跋珪复国之年。是年正月“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从此,拓跋的领袖地位得到草原诸部的认同,拓跋帝业逐步实现。
  草原部落大会几乎都是拓跋部兴盛的标志,而且往往推动拓跋部更加兴盛。循此规律观察桓帝葬母,诸部“应期顺会”之事,可知它正是在拓跋部经历了二十年衰微之后走向复兴的时刻发生的。此时桓帝自己正当壮年[8],以神元嫡孙、文帝嫡子的有利地位,居拓跋三国的中部,西面有同母弟为之屏蔽,东面并无强敌,正是拓跋振兴的大好时机。所以他藉葬母之会大事张扬,以凸现自己的能力和权威,要求草原各部效忠,一举获得成功。葬母大会翌年开始,桓帝立即持续不断地北巡西略,《序纪》记载桓帝之三年至七年(297-301)的五年中,“诸降服者二十余国”;接着又介入西晋的并州事务,大破屠各刘渊,从而获得西晋所假大单于号。在此基础上,桓帝之弟穆帝才得以进一步介入并州事务,除获西晋所进大单于号以外,并获代公、代王之封。穆帝316年死,其基业基本上为桓后祁氏所继承。有证据显示,穆帝或祁后,看来也曾有举行草原部落大会以拓展事业的准备,但没有实现。
  台湾学者康乐借鉴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关于东北亚草原游牧部落(胡族)礼俗研究,提出拓跋在部落联盟时期遵行胡族传统礼俗,西向祭天;以后建立国家,进入中原,才逐渐改从汉俗,奉行南北郊的制度。习俗的改变是比较缓慢的。大概道武帝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