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
最新热门    
 
西魏拓地与侯景防线之关系

时间:2009-7-24 13:55:26  来源:不详

   魏杨忠乘胜至石城,欲进逼江陵,湘东王绎遣舍人庾恪说忠曰:“詧来伐叔而魏助之,何以使天下归心!”忠遂停湕北。(胡三省注:“湕水之北也。”)绎遣舍人王孝祀等送子方略为质以求和,魏人许之。绎与忠盟曰:“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贸迁有无,永敦邻睦。”忠乃还。

 《周书》卷十九《杨忠传》载梁元帝与魏为盟事,但其原委远不如《资治通鉴》所道之详。可知《资治通鉴》别有切实依据。据《资治通鉴》此段材料,可知所谓杨忠 “欲进逼江陵”,其实只是威逼江陵。为威逼江陵而将军队停于湕水之北,就有既尊重萧绎又威逼萧绎的用意。为了说明此点,让我再引二条材料以作说明。《资治通鉴》卷一六四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四月[17]:

   岳阳王(萧)詧闻侯景克郢州,遣蔡大宝将兵一万进据武宁,遣使至江陵,诈称赴援。众议欲答以侯景已破,令其退军。湘东王绎曰:“今语以退军,是趣之令进也。”乃使谓大宝曰:“岳阳累启连和,不相侵犯,卿那忽据武宁?今当遣天门太守胡僧祐精甲二万、铁马五千顿湕水,待时进军。”詧闻之,召其军还。

 《北齐书》卷三二《王琳传》[18]:

   梁元(帝)性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又受都督、广州刺史。其友主书李膺,帝所任遇,琳告之曰:“琳蒙拔擢,常欲毕命以报国恩。今天下未平,迁琳岭外,如有万一不虞,安得琳力。忖官(指元帝)正疑琳耳。琳分望有限,可得与官争为帝乎?何不以琳为雍州刺史,使镇武宁,琳自放兵作田,为国御捍。若警急,动静相知。孰若远弃岭南,相去万里,一旦有变,将欲如何?琳非愿长坐荆南,正以国计如此耳。”膺然其言,不敢启,故遂率其众镇岭南。

 洪氏《补梁疆域志》以武宁为荆州之郡[19],以《北齐书·王琳传》核之,殊未是。武宁必为雍州之郡。王琳之所以言元帝可以他为雍州刺史,就因为元帝“都督”“九州诸军事”的“九州”中有雍州。王琳之意,以他自己为雍州刺史镇武宁,可以防岳阳王萧詧及其支持者西魏。所谓“为国御捍。若警急,动静相知”即指此。味王琳之语可知,武宁为雍州邻近荆州的一郡。正因为如此,岳阳王萧詧遣蔡大宝出兵以“进据武宁”为限。这是既不侵犯萧绎,又威胁着萧绎。元帝所遣之使谓蔡大宝以“胡僧祐精甲二万,铁马五千顿湕水,待时进军”,据此亦可知,湕水乃在荆州界内,但与雍州地界相邻。因此,杨忠以军队停湕水之北,亦必因此地为雍州地界,而湕水之南为荆州之境的原故。萧詧为西魏附庸,故杨忠可顿于萧詧所辖之地——湕水之北。“湕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20]曰: “丁度曰:湕,……水名,出南郡[21]。今荆门军北百里有建水,盖即此水也。”由于西魏势力与萧绎所辖荆州之境相邻,这使我可以想到大宝元年十一月萧绎通使北齐的意义[22]。显然,萧绎是在感到西魏的强大压力下才通使于齐,以求从齐人那里得到支持以限制西魏的。
  为了比较详细地显示萧绎与齐人的关系,现特将《北齐书》卷四《文宣纪》和《资治通鉴》所载相关史事陈之于下:

  (1)“(天保元年十一月)甲寅,梁湘东王萧绎遣使朝贡。”(《文宣纪》[23])
  (2)“(天保)二年(即梁大宝二年)正月丁未,梁湘东王萧绎遣使朝贡。”(《文宣纪》[24])
  (3)天保二年二月:“齐遣散骑常侍曹文皎使于江陵,湘东王绎使兼散骑常侍王子敏报之。”(《资治通鉴》[25])
  (4)“(天保二年三月)己未,诏梁承制湘东王(萧)绎为梁使持节、假黄钺、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梁王)。”(《文宣纪》[26])
  (5)“(天保二年)夏四月壬辰,梁王萧绎遣使朝贡。”(《文宣纪》[27])
  (6)“(天保二年冬十月)庚申,萧绎遣使朝贡。” (《文宣纪》[28])
  (7)“(天保三年三月)癸巳,诏进梁王萧绎为梁主。”(《文宣纪》[29])
  (8)天保三年(梁承圣元年)五月:“齐主使其散骑常侍曹文皎等来聘,湘东王使散骑常侍柳晖等报之,且告平侯景;……”。(《资治通鉴》[30])
  (9)天保三年六月:“齐遣散骑常侍谢季卿来贺平侯景。”(《资治通鉴》[31])
  (10)“(天保三年〔即梁大宝三年亦即承圣元年〕)十一月辛巳,梁王萧绎即帝位于江陵,是为元帝,遣使朝贡。”(《文宣纪》[32])
  (11)“(天保四年)闰(十一)月壬寅,梁帝遣使来聘。”(《文宣纪》[33])(12)天保五年(梁承圣三年)三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