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
明代历史定位问题新探
最新热门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时间:2009-7-24 13:55:29  来源:不详
顺便从分割事权和取缔实权两方面削减大都督府的权力。
  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后,各都督府的长官左右都督,不再全由高级勋臣出任,不再拥有“同知军国重事”之类的加衔,十位都督人数众多,又皆出自中级将领,不可能如过去李文忠、冯胜等都督那样议政,即原大都督府长官的最高议政权不复存在。这样,都督府仅剩下执行命令的资格,而无参预决策的权力。
  大都督府执行军务命令,除直接来自朱元璋外,多通过中书省发布。如朱军进攻张士诚部檄文称:“总兵官准中书省咨。”88 后来随着大都督府和中书省平级的地位得到确定,应可直接发布来自皇帝的命令或自行处理一般事务。中书省废除后,五军都督府执行的命令除来自皇帝,还可以由皇帝通过兵部发布。兵部的地位不但低于原中书省,在级别上也低于都督府。朱元璋在分割大都督府的当天,甚至决定把五军都督府降低到正二品即与六部同级的地位,后来可能觉得都督府实在已无威胁,才于两天后改回一品 89。这样,都督府要受制于级别更低的机构。
  五军都督府既不再“总天下兵马”,也不再掌管“迁选、调遣”。大都督府废除的第二天,“以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十卫职掌守卫宫禁,凡有支请径行六部,不隶五军。”90 大约二十年前,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撤销,一切统军权归大都督府。现在亲军又脱离最高统军机构,而直接归属皇帝,并通过兵部掌握。武官迁选、军队调动之权归兵部更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中书省与大都督府取消后,诸勋贵重臣勉强维持地位。李善长与李文忠有可能继续“议军国政”,李文忠“特参军国大计,几如大将军”91。但这种“特批”权力即便比过去的加衔较有实效,却无实职配合,即最多有议政之权,而无施政之力。随着李文忠迅速去世,大都督府的痕迹最终消亡了。
  总之,大都督府改五军都督府,使都督府在保留最高统军机构地位的同时,丧失了议政权,而仅能执行皇帝和兵部的命令;丧失了统率所有军队的权力,而与亲军各卫并列;丧失了武官黜陟权与调兵权,而受制于兵部。
  在明朝建国前后的战争中,随着各地从枢密分院到分省到行省体制的建立,大都督府行使对军事机构的统率权和对各地军务的指挥权,促进原江南行省的中央化体制推广到行省,从而形成大都督府--行都督府(都卫、都司)--卫所的地方文武分统体制和独立的上下统属体系。所谓大都督府的“分”为五军都督府,首先是分割大都督府涵盖全国的独立统军体系,而不仅仅是分割高级武将的事权;而在“分”的过程中,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则是一分为五背后都督府实权削弱殆尽的事实。


1 《明太祖实录》卷九,辛丑年三月丁丑,史语所校印本。
2 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续),《南开史学》,1983年第2期,109-110页。
3 (清)夏燮:《明通鉴》前编卷二,至正二十一年春正月癸丑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 (明)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二《太祖实录辨证》,癸卯三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 (清)潘柽章:《国史考异》卷一,第五条,《丛书集成初编》本。
6 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79─180页。
7 《明太祖实录》卷九,辛丑年二月癸巳朔。
8 《元史》卷九二,《百官志八》,中华书局,1976年。
9 萧启庆:《元代的镇戍制度》,载《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125-127页。
10 《明太祖实录》卷九,辛丑年五月甲戌。
11 (明)宋濂:《行中书省左司郎中王公墓志铭》,载《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四部备要》本。
12 (元)唐桂芳:《送万元信知江淮府》,载《唐氏三先生集·白云文稿》卷一,明正德刻本。
13 (明)彭泽等辑:《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名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14 (明)陶安:《陶学士先生文集》卷首,《陶学士先生事迹》,明弘治刻本。
15 《明太祖实录》卷九,辛丑年三月丁丑。
16 (明)朱元璋:《参军府参军诰文》,载《明太祖御制文集》卷三,《中国史学丛书》本。
17 (明)吴朴:《龙飞纪略》卷一,丙申年十月,明嘉靖刻本。
18 (明)刘辰:《国初事迹》,载(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5页。
19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甲辰年正月丙寅朔。
20 (明)王祎:《缙云郡伯胡公行状》,载《王忠文公集》卷二二,明刻本。
21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乙巳年六月壬子。
22 (明)高启:《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载《凫藻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23 《明太祖实录》卷九,辛丑年十月戊寅朔。
2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