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
最新热门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时间:2009-7-24 13:55:33  来源:不详
无远志”[60]。所以也把他列入了顾命大臣。
  4.谢晦:情况比较复杂。出身陈郡谢氏,虽非谢安直系,也是第一流高门。他之所以被刘裕看中主要缘故如下:首先,曾为刘裕太尉府主簿,从征司马休之,徐逵之(羡之侄)战死,刘裕怒,将亲自出战,当时从船上仰攻峭岸,十分危险,“诸将谏,不从,(裕)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61]。对刘裕生命安全如此关切,这在第一流高门中是不可多得的。其次,从征后秦回彭城,刘裕开大会,“命纸笔赋诗,晦恐帝有失,起谏帝,即代作曰: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62]。又表现了对刘裕声誉的爱护,这正是刘裕当时十分计较,而高门常常以此“轻易”他的地方。再次,为刘裕出谋划策甚多。如征后秦,“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63]。所以这次征伐中刘裕“内外要任悉委之”。然而由于是第一流高门,另一面刘裕和刘穆之对他并不十分放心。刘裕欲用晦为执法的从事中郎,“以访穆之,坚执不与。(晦)终穆之世不迁”。刘裕临死前虽以他为顾命大臣,但仍对太子交待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屡从征战,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64]《资治通鉴》此条下胡注:“帝固有疑晦之心矣。”但“颇识机变”何以就可疑呢?恐怕主要还是因为陈郡谢氏是高门中之高门,是蔑视甚至反对刘裕的主要异己力量之一(如谢混等),谢晦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否始终忠于新王朝还不能肯定,所以要太子提防。关于新王朝猜疑谢晦,还有一证。《资治通鉴》卷一一九景平元年条:刘裕死后第二年,徐羡之侄徐佩之与侍中王韶之、程道惠,中书舍人刑安泰、潘盛结为党友,“时谢晦久病,不堪见客。佩之等疑其诈疾,有异图,乃称羡之意以告傅亮,欲令亮作诏诛之。亮曰:‘我等三人同受顾命,岂可自相诛戮’”。坚决反对,事方作罢。此事说明,徐羡之对谢晦也不放心,佩之等不过是其耳目,所以佩之可以称其意以告傅亮,而傅亮也不怀疑;如果平时徐羡之常表示信任谢晦,傅亮就会肯定佩之的话是捏造。同时,徐佩之等人除王韶之均非著名的高门[65];而王韶之虽出自琅邪王氏却并非显赫的王导一支,年轻时并未从门阀特权中捞到多少好处,曾穷到“三日绝粮”。所以后来会投靠刘裕,奉命干毒死晋安帝这一极不光彩的勾当;而且又与琅邪显赫的一支王弘、王华存在矛盾,“惧为所陷”,深附结徐羡之、傅亮等[66]。他的命运已与复辟晋王朝相互抵触了。因而徐羡之、佩之等怀疑谢晦,实际上正是刘裕怀疑谢晦的继续。
  这里有个问题:既然对谢晦不太放心,为什么要让他充当顾命大臣,相反刘裕的兄弟、同族却一个也没有呢?我以为这正是刘裕不同凡俗,高人一筹之所在。因为如前所述,到刘裕死前低级士族及刘裕诸弟、同族中有政治才干或文化素养的如刘穆之、刘道规等已先后死去,剩下的武将均不足以担当此任[67],与其勉强把他们塞进顾命班子、随后被人轻易搞掉,不如从高级士族下层中挑选精明强干而又和新王朝利害关系一致的人,委以重任,使之感激涕零,竭诚效力,或许会更好一些。徐羡之、傅亮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被看中的。至于谢晦,虽然可疑,但比起其他第一流高门来又是最靠拢新王朝的;由于他们的社会基础深厚,政治影响大,顾命大臣中吸收一个这种类型的人,只要不放松警惕,恐怕只会缓和他们的消极、对立情绪,而没有坏处。因为谢晦“颇识机变”,檀道济或许就是刘裕为防万一,安排从军事上对付谢晦的人;这一着棋,后来果然发挥重大作用,但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其性质和刘裕原来估计的却完全不同了(见下)。
  总之,徐、傅、谢、檀是经过刘裕深思熟虑,反覆斟酌定下来的。
  为了充分了解刘裕的意图,还可看看他对王弘的态度。
  王弘是王导曾孙,祖王洽,中领军(三品),父王珣,司徒(一品),因为是高门中之高门,很快当上刘裕的太尉左长史,宋国建,任尚书仆射,掌选事。在刘裕代晋后的封功臣诏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徐羡之。但地位虽高,刘裕并不信任他。和徐、傅、谢一直被刘裕留在身边当顾问不同,王弘于义熙十四年(418)即被出为江州刺史[68]。永初三年(422)进号卫将军、开府,品秩第一,比檀道济、傅亮、谢晦高得多,但刘裕临死,却未予顾命。如果说是因为在外地(江州),则檀道济时为南兖州刺史,也不在建康,可见关键不在这里。王弘之所以不予顾命,恐怕主要因为他一直按高门惯例,“平流进取”,对刘裕缺乏谢晦那样的忠诚表现;同时大概也因为刘裕不愿第一流高门在顾命大臣中占的比重过大。
  把王弘的未预顾命和谢晦虽予顾命仍遭猜疑两件事联系起来,我们再一次看到刘裕对第一流高门的不信任和畏忌。同时通过他这一套中立、拉扰、利用高门的策略,可以想象,在安排顾命大臣人选上,他该绞尽了多少脑汁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