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
最新热门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时间:2009-7-24 13:55:33  来源:不详
教名分。所以不如由自己事先杀掉,除去文帝心病。用谢晦的话就叫“不以贼遗君父”[89]。《南史·傅亮传》:少帝废,傅亮去江陵迎文帝,“及至都,徐羡之问帝可方谁?亮曰:‘晋文景以上人。’羡之曰:‘必能明我赤心’”。这里“明我赤心”大概涵义有二:一是废少帝、义真之动机在于挽救刘宋王朝;二是杀掉二人乃为了给你新皇帝除去祸害。
  当然,徐羡之等在迎立文帝前后为了保住权位也作了另一手准备:
  第一,在宋文帝到京前任命谢晦为荆州刺史、都督,“欲令居外为援,……精兵旧将,悉以配之”。同时檀道济仍镇广陵,与晦“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90]。
  第二,文帝入京后,徐羡之要以宋文帝镇江陵时之主要心腹武将到彦之为雍州刺史,把他调开,“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91]。中领军统率皇帝的警卫部队。所以这一事件实际上是徐羡之等企图限制文帝力量,和文帝反限制的一场斗争。
  第三,文帝即位后,按儒家经典,因刘裕丧事三年未满,大权仍交宰相徐羡之等掌握,实际上是为了稳住他们[92]。徐、傅也采取积极态度,元嘉二年,上表归政,“表三上,帝乃许之”。这是他俩企图表示自己并无野心,以求文帝宽恕,保住权位性命的一种手段。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了。第一流高门找到了赶走门第不高的徐羡之、傅亮,重新夺回刘裕平桓玄以来自己所丧失之大权的大好机会,是绝不会放弃的。《宋书·王华传》:与另一南土高门会稽孔宁子,原为宋文帝镇江陵时属官,“并有富贵之愿,自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宁子尝东归,至金昌亭,……曰:此弑君亭(因徐羡之派人杀少帝于此),不可泊也。华每闲居讽詠,常诵王粲《登楼赋》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出入逢羡之等,每切齿愤咤,叹曰:当见太平时不?”反映二人不遗余力地在造舆论,陷害徐羡之等人。由于此故,卷末史臣曰:“元嘉初,诛灭宰相,盖王华、孔宁子力也。”但如果深入一分析,就会发现,王、孔二人出力固然不小,然绝非主要人物。真正出谋划策,起主要作用的是王弘、王首兄弟,特别是王弘。
  前面讲过,刘裕对王弘并不信任,临危也不以他为顾命大臣,但琅邪王氏各支的潜势力和影响比较大,当时已在官的有王弘、昙首、华、琨、惠、球、敬弘、淮之等,见《南史》各传。所以徐羡之等欲行废黜少帝这一大事时,便对王氏作了一个妥协,召弘入京(时弘仍为江州刺史),“以废立之谋告之”[93]。加上檀道济,至少形式上由五人一起发动这次政变。当时王弘似乎并无任何异议,所以外人也以为“五人同功并位”[94]。这正是东晋以来第一流高门处理非常事变的一个特点。参与废立当然要冒极大风险,但少帝无能而徐羡之等掌握实权,成功的可能性大,这一份功劳何必推掉。何况如果拒绝或许立即会遭迫害。退一步讲,万一政变失败,主要风险也在徐羡之等人身上,自己只是附和者,罪责较轻;甚至还可用被胁迫参与为借口完全推卸责任。正因为王弘打着这一套如意算盘,所以后来当宋文帝的左右王昙首、王华陷害徐羡之等人时,他从其高门的本能出发,立即看风使舵,大概通过弟王昙首不但向文帝洗刷自己,而且可能还揭露了徐羡之等废立内幕,也许还包括原来五人商定如何对付文帝的策略(如以谢晦镇江陵,调开到彦之等)。由于史料阙如,以上所说当然只是一个推测,但绝非主观想象,是有以下蛛丝马迹为依据的:
  第一,《通鉴》卷一二○元嘉二年条:文帝即位,徐羡之进位司徒,王弘进位司空,“弘自以始不预定策,不受司空,表让弥年,乃许之”。所谓不预定策,表面指不预迎立文帝之策,实际暗示不预杀少帝、义真之谋。王弘大概看到形势不妙,所以采用这一极其巧妙的推托罪责之法。后来谢晦在上文帝表辩解中攻击王弘说:“弘于永初之始,实荷不世之恩,元嘉之让,自谓任遇浮浅,进诬先皇委诚之寄,退长嫌隙异同之端”[95]。所谓元嘉之让,即指此“退长嫌隙异同之端”,倒确是事实。王弘正是在“任遇浮浅”的借口下,巧妙地把废少帝、义真之责全盘推给徐羡之等人。这是王弘与徐羡之等决裂,进而落井下石的第一步。
  第二,《南史·檀道济传》:“素与王弘善,时(弘)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据上下文时间就在王弘让司空的这一年。可见不但王弘本人落井下石,而且连檀道济也被他拉过去提供材料。檀是掌握军权的,檀被拉走,徐羡之等人的命运便已决定。只不过王、檀勾结很隐秘,外人不知道,所以后来少帝、义真一案公开,徐、傅被杀,一方面王华等人还坚持要杀檀道济;另一面谢晦在江陵上表,也以为他“不容独存”[96]。殊不知檀道济为保住权位,早已把他们出卖了。
  第三,《宋书·王昙首传》:徐、傅、谢被杀后,“上欲封昙首等,……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昙首推辞,事乃罢。所谓“卿兄弟”,当指王弘、王首和王华。有三个根据。首先,《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