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略論表狀箋啓書儀文集與晚唐五代政治

时间:2009-7-24 13:55:35  来源:不详

  應當說明,表狀書檄、章奏箋剳,它們的等級和使用對象、場合雖有不同,但既同屬公式文,說到製作方式也有許多相通之處。如唐朝文體雖有今古之爭、駢散之變,但從“燕許大手筆”到“今體章奏”卻基本均用駢體。即以李商隱而論,商隱初雖“不喜偶對”,但書啓卻從令狐楚。“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44]就今《樊南文集》所收表狀書啓,除如《上崔華州書》、《別令狐拾遺書》、《與陶進士書》等少數例外,絕大多數皆用駢偶,所謂“樊南四六”也。這正是“今體章奏”也即駢體公式文的實踐。

  唐朝的表狀箋啓何以仍頗多駢體?這一點,應與駢體自身的變化及特點有關。正如前人所指出,駢文在六朝是唯美主義的貴族文學,但到唐代卻因不斷的改造而增加了實用色彩。且既具備駢體原來的各種優點,也具有寫作的相對難度。駢體四六之句,講究對仗氣韻,文字工整簡約,文雅莊重。其多用典故的特點體現作者的識見,可爲執政者的參考。而改造後的行文重聲勢,其間或不乏軍旅之氣,此點尤便藩鎮往還之用。故李德裕用子弟掌誥,“以其諳練故事,以濟緩急也。”《舊五代史·李襲吉傳》說他“博學多通,尤諳悉國朝近事。爲文精意練實,動據典故,無所放縱,羽檄軍書,辭理宏健”。可見“諳練故事”、“動據典故”及“辭理宏健”是製作表章不可少的,而這些最能通過駢體以體現。

  除了應用駢體文之外,表狀箋啓在唐五代特殊時局之下復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製作中文士的文思敏捷是最要的,至被人稱羨而號“下水舩”[45],但“快”必須以戴偉華文已提到的“簡約”为前提。《舊唐書》卷一三七《于公異傳》,記公異“文章精拔,爲時所稱。建中末,爲李晟招討府掌書記。興元元年收京城,公異爲露布上行在云:‘臣已肅清宮禁,祗奉寢園,鍾簴不移,廟貌如故。’德宗覽之,泣下不自勝,左右爲之嗚咽。”此露布僅有四句,意深文要,與戴文所提到的裴度臨終所上進封玉帶表(一云令狐楚進寶劍)文“內府珍藏,先朝特賜;既不敢將歸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間”者異曲同工,都爲膾炙人口之作。而這類“簡切”之文大概在唐末戰亂之際更受歡迎。

  《北夢瑣言》卷七記“蜀中庾傳昌舍人,始爲永和府判官。文才敏贍,傷於冗雜。因候相國張公,有故未及見,庾怒而歸,草一啓事,僅數千字,授於謁者,拂袖而去。他日,張相謂朝士曰:‘庾舍人見示長箋,不可多得。雖然,曾聞其角觝牒詞,動乃數幅。’譏其無簡當體要之用也。”“動乃數幅”的長牒長箋是令人反感的“無簡當體要”之作,相反的例子是吳融。據說天復元年(901)昭宗借神策軍將與崔胤誅叛亂宦官劉季述、王仲先,“既御楼,内翰維(唯?)吳子華(融)先至,上命於前跪草十餘詔,簡備精當,曾不頃刻。上大加賞激。”[46]時當倉促,能夠又快又簡捷地陳情達意才是本事。前揭盧光啓創八行重疊別紙,“凡一事別爲一幅”,或者也是爲了適應戰時傳達報告中清楚明瞭、簡便實用之需。

  表狀箋啓是朝廷章奏和“四方書檄”,是傳達某種政治意圖、處理諸方複雜關係的産物。故作者必須審時度勢,通權達變。《北夢瑣言》卷七曾謂“唐末亂離,渴於救時之術。孔相國緯,每朝士上封事,不暇周覽,但曰‘古今存亡,某知之矣。’未審所陳厲害,其要如何,蓋鄙其不達變也。”審時度勢是作章表的人應具有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才能,但“儒生中通變者鮮矣”是當時實情。能夠兼備文字及政事之長者不易得,卻是如李襲吉輩所必具。這就是前揭唐末掌書記人才爲藩鎮爭奪的原因。而除此之外,還有戴文所言爲人捉刀的技術。《北夢瑣言》卷四記“唐吳融侍郎策名後,曾依相國太尉韋公昭度。以文筆求知,每起草先呈,皆不稱旨。吳乃祈掌武(指昭度)親密,俾達其誠(下略)。掌武笑曰:‘吳校書誠是藝士,每有見請,自是吳家文字,非干老夫。’由是改之,果愜上公之意也。”足見爲人捉刀代筆,還要模仿他人文字語氣,實在非容易之事。

  章表箋書既需常用駢體而要具備時文風尚,又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技巧。所以不但製作此類文字已成爲一種獨特的功夫和學問,而且文章本身也成爲文體中獨具的一種模式,如何學習製作此類新潮文章是社會廣泛的需要。當然在傳播過程中,章表大家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榜樣。此類作品被世人引爲參考,爭相效法,從《新唐書》卷一六六《令狐楚傳》言其“於箋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舊唐書》卷一六三《盧簡能傳》附子知猷,“器度長厚,文辭美麗,尤工書,落簡錯翰,人爭模仿”;及《舊五代史》卷六○言李襲吉“論列是非,交相聘答者數百篇,警策之句,播在人口,文士稱之”,即可見其一般。

  也正是在這樣的風氣之下,才形成了表狀箋啓文集一旦製作即迅速流傳的局面,如《北夢瑣言》卷七記蜀主王建初用馮涓掌箋奏,馮升職後用韋莊和閬州人王保晦,都不甚滿意。直到用王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