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記南明刻本《西曹秋思》——並發黃道周彈劾楊嗣昌事件之覆

时间:2009-7-24 13:55:44  来源:不详
走馬燈似地不停調換宰輔,前後相繼,總共竟然有五十人之夥,但大多或空疏,或庸陋,甚者則如溫體仁,卑劣不堪。除了像孫承宗這樣個別的“偉人傑士”,而實際入閣僅半年即離朝出鎮之外[17],罕能有人才識品行,俱堪以膺此職事,針對外侮內亂,有所擘劃展佈[18]。在這些平庸奸佞者當中,相比較而言,楊嗣昌還算得上勇於任事,多少能有些作爲。明亡後,原錦衣衛指揮王世德撰《崇禎遺錄》,稱道“楊嗣昌實心任事,廷臣少有,而才亦足以濟之”[19]。王氏在書中對於東林黨人,多有貶斥,也許有人以爲他所講的算不上公論。然而,黃道周本人在事後超越個人愛憎,平心靜氣論及此事時,也感歎楊嗣昌爲一時人才[20],這就不能不說是持平的公道看法了。
  只是楊嗣昌的才能,實際上還遠遠達不到膺任宰輔的程度。楊嗣昌自以爲“淹貫古今,儼以豪傑自負”[21]。可是,史稱其“虛恢自用,又繁瑣無大略”[22]。如出閣督師,“躬親簿書,過於繁瑣。軍行必自裁進止,千里待報,坐實機會”。這顯然不是統領大局的器度。而一意孤行,堅持辟用並逥護“大言自詭”的熊文燦,以致一再貽誤征剿軍機,則說明其毫無知人之明[23],而這恰恰是身任宰輔者所最需要的才智。
  最初楊嗣昌獲知于思宗,是以“口辯見幸”[24]。當時,思宗正爲內外兵事乏人可用而憂慮,楊嗣昌則一向好言兵事,又曾歷任永平巡撫及兵部右侍郎等戎職,故思宗聽其言辯而信其才幹,相見恨晚,“謂可屬大事者惟嗣昌,破格用之”[25]。嗣昌父楊鶴,則對其子好侈談兵事,很不以爲然,以爲其才能本不足以副之,“國家若用此人作本兵(案即兵部尚書),天下事敗壞矣”。時論以爲楊鶴有趙奢之風[26]。後至楊嗣昌出閣督師,果然有“(趙)括代(廉)頗”之譏[27]。楊鶴本任陝西三邊總督,應對陝北寇亂無方,以“撫賊欺飾”罪被逮,下刑部獄論死[28]。《明史·楊嗣昌傳》謂“嗣昌三疏請代,得減死”,實際上是思宗欲任用其子楊嗣昌,“故貰其死”[29]。楊鶴顯然體察到思宗的意圖,不知是出於忠心,還是出於保護嗣昌以免得招災惹禍的考慮,竟在免死謝表中勸阻思宗之任用意圖云:“臣既負國,臣子不勝任,恐無以匡王。”[30]知子莫如父,後來的事實證明,楊嗣昌自是不堪重任。至於其挾私傾害政敵,如曾彈劾過他的宋學朱與楊廷麟,都被他尋機借刀殺人,置之於死地[31];其妄言欺誑,如妄自編造星象感應故事,取媚于思宗,並爲和議製造輿論[32];等等,固然是小人秉政之慣行伎倆,不足爲怪。
  楊嗣昌既是這樣並無過人之才能,那麽,黃道周又何以會有人才之歎呢?事實上,如同《明史》楊嗣昌本傳之史臣讚語所說,只是因爲“明季士大夫問錢谷不知,問甲兵不知”,往往徒托空言而不諳世事,楊嗣昌才能夠“得以才顯”。據云思宗即位之初,在褫奪宦官權柄的同時,本有“虛心委任大臣”的想法,無奈諸當事大臣,遇事多庸碌無所主張,如崇禎二年時女真進犯,京師戒嚴,思宗問方略於首輔韓爌,韓爌竟以遷都作答。於是,思宗“始有輕士大夫心”[33]。崇禎皇帝這種看待士大夫的心理,會使他愈加覺得楊嗣昌人才難得。                             

(三)彈劾楊嗣昌的真實原因

  既然楊嗣昌並非庸陋不堪,從他以往和後來的執政舉措上看,也算不上大奸大邪,可是黃道周爲什麽非要觸怒崇禎皇帝來彈劾他不可呢?
  黃道周準備彈劾楊嗣昌,本在楊嗣昌即將入閣前夕。起草奏疏後尚未呈遞,正值部院會推閣員。明代後期任用殿閣大學士,是由吏部尚書領銜,會合廷臣公推一候選名單,交由皇帝從中點定最終人選。
  黃道周爲衆望所歸,不僅在這次推舉名單之內,而且東林一派的人甚至以爲,無人可出其右。他們只是擔心黃道周,別因爲這一奏疏惹出麻煩,從而影響入閣大事。於是,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勸戒黃道周說:“公得政,挽回者大。奈何必以口舌爭?即輕宰相,獨不爲天下計乎!”同時,還安排人日夜守候,看住黃道周,防止他率性行事。誰也沒有料到,結果竟是黃道周出局而楊嗣昌入閣。
  黃道周自恨爲同列所誤,明知此時上疏彈劾,必然會被誤解爲是因自己沒有得到相位而挾怨攻擊他人,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強冒危險進言[34]。這說明楊嗣昌之執掌權柄,特別是其晉身宰輔,在黃道周看來,確實是一件關係重大的事情。那麽,黃道周如此不計後果,難道僅僅是因爲楊嗣昌喪服在身,違背禮制嗎?恐怕事情不會這樣簡單,黃道周似乎也不應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