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通贯古今,回翔文史——
最新热门    
 
史术通贯经术——柳诒徵之史观

时间:2009-7-24 13:57:30  来源:不详
史是否真实,进而看其是否具有"敬"、"恕"、"忠实(信)"之心。《史德》:"史之信也,基于群德。""史所取资,不容伪造。"由于中国古代史家大都具有"敬"、"恕"之心,才使得古代史学形成"忠实"、"实录"的传统。既然忠实、实录,何必怀疑?怀疑忠实、实录的东西,就是不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录"与"致用"的关系相互统一。在此,再次反映出他批判"古史辨"的深刻用心,也可看出他对疑古辨伪是多么痛恨!     3.史学功能论。由于信奉史学中心论,柳自然会把历史说成无所不能,这是他史学功能论的特点。1925年,在《学衡》发表《历史之知识》,着重阐述史学功能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能提供人类以往活动的经历与经验,供现代人参考、应用。"研究历史的最后目的,就在乎应用。""我所希望于研究历史的人,并不在乎成为考据家或历史家,而在乎自己应用。"一针见血地表明了他的政治实用主义思想。 柳氏的史学功能思想贯穿着他的基本史学观念和史学目的思想。史学功能与目的,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史学目的,就会相应地认为史学有什么样的功能。史学功能往往随史学目的的变化而转移。可以说,历史学是"多功能"的,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而任取其一。这种情况,在近代史家的史学功能思想中反映得非常明显,柳氏也不例外。他不厌其烦地宣讲,史学可彰世变,其主要好处就是彰往察来。"讲史学知道立国和做人的经验,就叫做历史哲学。"复兴民族,经与非经的问题可因此而不必争论[35],等等,无不贯穿着他的史学期待和史学目的。这种期待和目的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却只有一个,即"应用"。这种应用,与古代史学"经世致用"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又不乏近代色彩。最明显与切近的一点,就是他希望中国历史学能够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抗击日本侵略发挥本来具有的功能。这是他主张史学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认为二者相互依存的现实原因。"应用"作为史学的根本目的,又对应于史学的根本功能,就是"化",即历史能铸造民族精神风貌,从而形成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系统。 当然,无论史学功能多么完备,也要看运用者的心术,所以他又说:"史籍之用,亦视学者之用心何如。用之当,则可为人类谋幸福,为国家臻治平;用之不当,则可以启乱饰奸。"[36]这样,史学功能思想就又与史德论结合起来了。     4.历史研究法。柳氏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历史研究法之名,"但三传之于《春秋》,各有师说,以解析《春秋》之义法,准此而言,则世之有历史研究法莫先于中国。"[37]从此观念出发,他把历史研究法划分为两个方面:读史之法与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他对文字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校勘与考据方法发表过精辟见解,都贯穿着"以史为根本"、不希望借口科学方法来干扰史之根本地位的史学中心论,比较有特点,也都无懈可击。而且,他虽精于校勘考据之学,但不主张唯考据是能[38],则又是政治实用主义使然。     读史之法看上去似乎是技术性比较强的方法,而且主要是一个实践经验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实际上,它同样反映柳氏的基本史学观念。例如,他主张读原著,反对只读教科书,就表明了他对新式教科书的态度(这也是章太炎的态度)。总的来看,他对新式教科书评价很低,指出其三大缺陷:不能完整再现历史事实;近世学者编历史教科书,多采用纪事本末体,并无创意;内容简单,作用太小。所以,他认为治史"宜多读原书,不可囿于采辑之课本讲义"。所谓"原书",指《纪事本末》、《通鉴》、《易知录》以及各种正史[39]。这些话给人的感慨真是良多。1902年,柳诒徵23岁,在南京江楚编译局以分篡之职增辑《支那通史》为《历代史略》[40],被史学史家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式历史教科书。而且,1903年,柳在南京思益小学堂讲授中国历史,课本就是《历代史略》,学生有茅以升、宗白华、陈方恪等[41]。所著《中国商业史》也是教科书式的章节体[42]。但曾几何时,柳氏竟对新式教科书大加挞伐,且径以章节体为纪事本末。由此可知,柳氏所向往的仍是传统史书及体裁。他未必认同当代史学史家对《历代史略》(主要是体裁创新意义)的推崇。历史学家能够认识历史,未必能认识自己。柳氏贬低新式教科书,而他自己偏偏编制了近代第一部新式教科书,而且受到后人推尊。这是他的幸抑或不幸呢?是后人误解了他,还是他对自己不够认识呢?这真是学术史研究中的有趣现象。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谓"柳诒徵不满足于封建传统的编篡方法"[43]云云,显然不确。     读原著还有读经的意思,所以他提出:"治史学莫先于读经。"他甚至认为:"初学宜先全读经一过,明于其全部之内容,然后再观后人考订真伪之说;不可先挟一真伪之见,以致束书不观。"因此,读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