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几点
最新热门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考

时间:2009-7-24 13:57:37  来源:不详
设;正是这种颠倒,产生了这条转轨道路的复杂性、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
  4.“相对集权”与“赶超经济”
  俄罗斯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知识阶层在天性上倾向于民主。在经历了苏联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统治后,人们更是对集权制怀有心理排斥,因而民主制建设成为首要目的。民主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是可以因条件而相互转化的。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发展利益显然高于民主利益,相对于前者民主只能处于从属和服务的地位,因此民主是手段。同理,集权也是手段。我们这里提“相对集权”是为了与“高度集权”相区别,因为后者往往等同于个人专权。
  俄罗斯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和危机,在与先进国家的比较(竞赛)中落后了,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赶上先进国家。因此,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原本具有“赶超经济”性质。从制定“500天计划”开始到实施“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俄罗斯人幻想着在短时间内振兴经济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失败缘于改革方针的错误,但这同时也表明“赶超经济”所需要的超常经济发展环境是民主制所难以提供的。民主制寻求的是不同利益的妥协,是平衡发展,一般来讲,它能够提供正常的经济发展环境。但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建立民主制,势必造成社会的分化和纷争不已的局面,很可能连正常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无法形成,俄罗斯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点。“赶超经济”要求国家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主要方向,有时为了全局利益不得不牺牲局部利益,为了长远利益不得不牺牲眼前利益,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没有相对集权,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世界发展的实例证明,只有在相对集权的条件下才能为“赶超经济”创造出超常的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说俄罗斯的民主制并非纯粹的民主制,原因之一就是它同时带有集权制特点。1993年的宪法赋予总统过高的权限,表面上看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发展本身的要求。由于叶利钦本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他太看重头上的“俄罗斯民主之父”的光环,他不可能结束民主制所带来的混乱。以“强人”形象上台的普京,为了实现强国目标,开始向相对集权回归。他整肃地方,打击寡头,控制舆论,建立议会多数(“政权党”),这些他上台两年来在政治领域主要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加强中央权力,结束政治纷争,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普京的困难在于缺少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贯彻其意志,因此他倾向于更多地启用自己的战友——克格勃工作人员和圣彼得堡“乡党”。总之,我们的看法是:对于落后的、需要在经济上赶超的国家来说,要建立超常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集权是必要的。俄罗斯的实例证明,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民主制,连正常的经济发展环境也难以形成。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民主始终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代表着进步的方向。俄罗斯的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民主需要国家上层和普通民众经过共同的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注释:
    [1]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2001年国情咨文,[俄]《俄罗斯报》2001年4月4日。
    [2] 弗拉基米尔·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3]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著、徐葵等译:《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4] [俄]r.B.奥西波夫:《俄罗斯改革的当前任务》,莫斯科2000年版,第6页。
    [5] [俄]M.皮斯科京:《向市场过渡与国家》,《社会科学与当代》1993年第4期。
    [6] 根据2001年年底统计,在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中,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出口占90%。
    [7]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桂香等译:《普京时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前言”第1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1卷,第603页。
    [9] [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曹缦西等译:《午夜日记——叶利钦自传》,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