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 穆 的 圣 贤 史 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钱穆学述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吏民田家莂》所錄田地
最新热门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

时间:2009-7-24 13:58:04  来源:不详
是相悖的,也反映了他浓厚的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再者,钱穆在主张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时,又表现出反科学倾向,成为一种"唯人文主义"。他说,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仅在求人生外在之真,惟心灵科学为理想的最高级新科学,"其能事乃始为求人生本身之真之善之美之学,而为此二百年来科学智识之未所遑及者"。110
  钱穆主张"守旧开新"的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为中国历史文化现代复兴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他讲"守旧"重于讲"开新",或者说在如何"开新"上阐发不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守旧"和"开新"在实践上有机融和在一起?即,如何真正把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与实现现代化有机融和起来?他没能做出更有力的回答。当然,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以儒家文化复兴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共同难题和根本问题。进而言之,这也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一个依然未能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

注 释:
  1、《历史会重演吗?》,《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301页。
  2 、3、6、16、47、54、68、71、72、77、81、108 《中国历史精神》,1964年香港增附三版,第1页;第4页;第97页;第5-6页;第136页;第115页;第103页;第95页;第96页;第6页;第3页;第88页。
  4、18、75、88 《国史大纲》,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第1页;第31-32页;第12页;第25页。
  5 、49、89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83页;第83页;第60页。
  7 《实质与影像》,《湖上闲思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113页。
  8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
  9、24 《物与心》,《历史与文化论丛》,第358页;第361页。
  10、76 、79、86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版,第51页;第33-35页;第33-35页;第195页。
  11、12、15、20、21、53、74 《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版,第108页;第108页;第120页;第111页;第2页;第77-78页;第3页。
  13、14、52 《历史地理与文化》,《中国文化丛谈》(1),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9月版,第29页;第29页;第33页。
  17、84 《晚学盲言》(下),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728页;第739页。
  19 《民族与文化》,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版,第43页。
  22、26、30、31、35、40、41、43、46 《双溪独语》,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57页;第4页;第30页;第234页;第27页;第67页;第85-86页;第37页;第36页。
  23、29 《中国人之宇宙信仰及其人生修养》,《中国文化丛谈》(2),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版,第215-216页;第221页。
  25、27 《中国文化之唯心主义》,《历史与文化论丛》,第108页;第111页。
  28、36、44 《物与心与历史》,《历史与文化论丛》,第306页;第305页;第306页-307页。
  32、80 《晚学盲言》(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194页;第75页。
  33 《有关学问之系统》,《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22页。
  34 《精神与物质》,《湖上闲思录》,第8页。
  37、99 《从人类历史文化讨论中国之前途》,《历史与文化论丛》,第58页;第57页、第58页。
  38 《谈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国文化丛谈》(1),第106页。
  39、92、94、95、96、97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72页;第5页;第6-8页;第6页;第13页;第13页。
  42 《庄子薪尽火传释义》,《中国史学发微》,第257页。
  45 《人生三讲》,《历史与文化论丛》,第211页。
  48 《中国文化与世界人类的前途》,《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81-82页。
  50 《四部概论》,《中国学术通义》,第28页,第31页。
  51 《中国史学之特点》,《历史与文化论丛》,第124页。
  55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历史人物研究法"部分和《中国文化丛谈》(1)中《中国历史人物》一文的有关内容。
  56 具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