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 穆 的 圣 贤 史 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钱穆学述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吏民田家莂》所錄田地
最新热门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

时间:2009-7-24 13:58:04  来源:不详
种巨变。这种历史社会环境是造就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他说:"余岂关门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106 当代新儒家君毅说,钱穆的学问"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107 他的历史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思考和探索的中心问题是寻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但是,是走以西化为本位的道路?还是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道路?亦或其它道路?这在文化思想界却聚讼纷纭,不同学者有不同回答,迄今没有达成一个共识。钱穆主张中国历史文化复兴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他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本位,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建立起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就是为了在理论上回答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问题;并且提出中国文化不仅不会衰亡,还能发扬光大,救治西方文化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危机。他的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首先,它与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主张(文化)生命历史哲学的其它流派及其人物的思想有根本不同。近代以来在中国提倡历史文化生命说的史家和思想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历史生命说和文化生命学说。钱穆的独特贡献则在于承继和发掘中国儒家(尤其是宋明儒学)的历史观和生命哲学思想,兼收一些近现代西方文化生命哲学的思想,对历史文化生命的内涵及其民族性、道德化的历史心性本体论、心性道德在历史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创造、历史文化的结构及其要素、历史演进的方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发,为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次,钱穆又和中国现代其它新儒家代表人物走着一条不同儒学现代化道路。钱穆讲"守旧开新",而现代其它新儒家一般都是从哲学层面讲"返本开新"。两者目标一致,但取径不同。"返本"讲直探中国文化的本源,重在义理的发扬;而"守旧"要求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一全面的现代审视,重在历史的承继。因此钱穆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广泛的历史实证研究基础上。他通过对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的全面深入研究,为其文化生命史观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
  钱穆从历史的民族文化生命性出发,论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指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心性合一"与"天人合一"性,并以"仁"化精神,即人文道德精神来界定中国历史生命的本质和特征,深入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多化发展理论,系统反驳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其现实意义是为了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或类似西化的基础上,而应当从自身寻找源泉与动力,走"守旧开新"的道路,否则,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同时,他把中国儒家文化的"仁"作为历史的终极本体,提出人文道德精神是历史本质所在,这对主宰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唯科学主义是一有力挑战。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观又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首先,以生命来解释历史文化,而生命必然有一个新生、成长、鼎盛、衰老与死亡的过程,那么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就必然会有衰亡。钱穆却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不同,中国历史盛衰起落无碍于中国文化大系统的层出翻新,"中国文化是劲气内转的,这能单独跳出了斯宾格勒文化悲观论的圈子外,而继续生长,欣欣向荣,机运不绝。"108这种以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来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看似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勿宁说是一种宗教信仰。其次,钱穆极力反对西方历史文化中心论,但他却把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泛化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唯一方向与最终目标,认为它具有人类历史文化的普式性和终极意义。而西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只有物质的进步,是完全走错了方向,"故一部西洋史,可谓乃在物变上有进步,而人文方面则未见有进步。""现代欧洲,以人文论,恐尚不能与中国之战国时代相比。……故惟中国史之进程,始得谓人类前途理想一目标。而如西洋史,则对人类前途和平相处之理想,相去甚远。"109这是一种意图取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与其历史文化多元化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