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台谏政治的一些
从台儿庄战役看李宗仁归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最新热门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时间:2009-7-24 13:58:15  来源:不详
懧踩送夤珤”。③除他的处罚与张所相近外, 其他三人都以宫观官礼貌发遣,足见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生就一副什么样的心肝。 张所後来一度被李纲任用,但又终於被流放岭南,最後被盗匪刘忠杀害。④ 李纲短期任相後,即被宋高宗罢免。左正言邓肃为李纲辩护,谏劝宋高宗,也立即被 罢官,黄潜善、汪伯彦等指使“言者极论其罪”,最後“罢归居家”。⑤殿中侍御史马伸 发愤上奏,列举黄潜善和汪伯彦的各种劣迹,说:“今是何时,尚仍旧体,以言为讳。” 宋高宗“诏伸言事不实,趋向不正”,“责监濮州酒税”。当时濮州已临抗金前沿,宋廷 “趣使上道”,“必欲置之死地”。马伸含冤死於途中,一说武将“王渊屯淮上,受潜善 等密旨,加不利於”他。⑥总之,还是在南宋立国之初,两个耿直的御史就成了专制腐败 政治的牺牲品。 黄潜善和汪伯彦由执政 任宰相,他们其实也企图仿效蔡京,控制台谏部门。例如黄 潜善举荐张浚出任殿中侍御史,就是为唆使他出面弹劾李纲。⑦正如马伸上奏所说:“拟 用台谏,多取亲旧,不过欲为己助。”⑧但好景不长,到建炎三年(公元1129)初,
①《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丙辰,《宋史》卷363《张所传》。 ②《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丁酉,壬寅。 ③《会编》卷97《朝野佥言》,《要录》卷3建炎元年三月丁酉,《朱子语类》卷13 2。 ④关於张所的死难,参见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一辑拙作《〈宋史〉 与〈金史〉杂考》之七《张所的遇害》。 ⑤《要录》卷8建炎元年八月乙亥,《宋史》卷375《邓肃传》。邓肃差遣,《要录》 作右正言,今从《宋史》本传及文集。 ⑥《会编》卷118,《要录》卷17建炎二年八月庚申,九月癸未,《宋史》卷455 《马伸传》,《历代名臣奏议》卷182马伸奏,《伊洛渊源录》卷12《马殿院》。 ⑦《要录》卷7建炎元年七月丁未,《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 ⑧《宋史》卷455《马伸传》和《历代名臣奏议》卷182马伸奏,而《会编》卷11 8和《要录》卷17建炎二年八月庚申作“自除台谏,仍多亲旧”,其词意应以前者较为 确切,他们只是对台谏官提名,由皇帝批,而非自己任命。 14
金军突击扬州,宋高宗狼狈逃窜过江,御史中丞张 上奏,开列两人二十大罪状,①宋高宗 也对两人嫌恨,就将他们罢相。 在此後大约九年时间,南宋小朝廷从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稳定。在此期间,台谏官 往往扮演了与宰执相抗的反对派角色,有的还能直言谏诤皇帝,而宋高宗迫於形势,有时 也装出虚心听纳的姿态。岳飞有个幕僚朱梦说,他到行朝,“见当时尚禽色之乐,多无用 之物,二圣播迁而未还,中原陷没而未复,万民涂炭而不安,上无良相,朝乏贤臣”,就 修书责备御史中丞辛炳。辛炳还是带着朱梦说的书信,上殿奏陈,且表示反对与金媾和, 说:“金人无信,和议不可恃。”宋高宗终於自我撕下了虚心听纳的假面具,他将辛炳发 付外任,又强令岳飞辞退朱梦说。②但此类事件在当时还不普遍,台谏官的地位发生重大 变化,则是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 在绍兴八年,宋高宗命宰相赵鼎和秦桧主持对金和议,又在当年罢免赵鼎,由秦桧独 相。面临着由抗战到屈辱媾和的重大转折,许多臣僚都群起反对。如监察御史方庭实上奏 说,“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下”。 “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虏乎?陛下纵忍为此, 其如中国何?其如先王之礼乎?其如〔百姓〕之心何”?③他强调天下决不是皇帝一人的 天下,是继承了自孟子以来的某种民主思想的。秦桧面对着不断高涨的抗议声浪,也颇 感束手无策。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对秦桧说:“相公为天下大计,而邪说横起,盍不择人为 台谏,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秦桧大喜,就通过宋高宗,擢用勾龙如渊为御史中 丞。④这是台谏官由天子耳目转变为权臣鹰犬的开端。勾龙如渊在秦桧的唆使下,攻击力 主抗金的枢密副使王庶,说他“使尽奸计,乃以和议不合,卖直而去”,“伏望重行窜削, 以明庶欺君罔上,愚弄天下之罪”。⑤宋高宗也果然将王庶重责。 然而勾龙如渊又与秦桧的另一党羽施廷臣内讧,使宋高宗对他感到厌恶,认为他“用 心不端”,秦桧竭力为勾龙如渊开脱,提议“俟其待罪求去,然後补外”,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