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
越南使臣与中越文学交流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
彩图说明──图23  越南
图29  越南美莱村惨案发
回忆1985,空降15军对越
最新热门    
 
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

时间:2009-7-24 13:58:27  来源:不详
童蒙、家训写本之考察》,《敦煌文献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它们大致反映了各种读本的时代和流传规模,也反映了《太公家教》的文化背景。同样,在越南也有数十种格言体的童蒙读本,构成了越南《太公家教》的文化背景。这就是说,在敦煌写本文献和越南汉文古籍之间,存在相类似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功能。
  幸运的是,尽管敦煌文献封存于宋初,敦煌本《太公家教》的流传线索因此隐晦不明,但我们却可以在各种典籍记载中看到越南本《太公家教》的渊源。按唐宋许多典籍提到过作为俗文学作品的《太公家教》,《南村辍耕录》把《太公家教》记为金院本的名目,明《雍熙乐府》则有唱词“抵多少迟逢了《太公家教》”。这说明《太公家教》自唐以来流传有绪,在民间的影响一直不曾衰落。又据明代典籍《殊域周咨录》卷六,在当时,越南亦已传入“《太公家教》、《明心宝鉴》、《剪灯新、余话》等书”。可见敦煌《太公家教》和越南《太公家教》事实上代表了一段文化传播史的两个端点;其间异同,正好为俗文学传播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标本。
    四、关于中国文学的文体研究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确认事物的本质,最简捷的办法是把这一事物同最相似的或最接近的事物加以比较,或者把它同构成对立关系的另一事物——它投射在另一个文化层面上的映象——加以比较。后一种比较就像是为对象提供了背影。它可以使对象整体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对象事物。
  对于作为传统学术对象的经典文化来说,敦煌文献具有背影的意义——它代表了同经典文化相对的一个文化世界。20世纪敦煌学因此有力地推动了典籍与民间遗存的比较研究,在冲击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古代语言、古代艺术、民族史等众多学科的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学科向现代学术的转型。现在,保存在越南的汉喃文文献,为新世纪中国学术提供了又一个背影!它对于中国学术的冲击,将不仅积极地作用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而且将具体地作用于敦煌学研究。


  越南汉喃文献作为背影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对敦煌事物以及中国古代种种文化事项加以衬托、比较、补充,使之成为可做立体考察的事物。例如在《孔子项橐相问书》、《太公家教》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以中原、敦煌、河内为传播结点的文化过程。越南俗文学的五大品种——俗赋、小说、陶娘歌、喃歌、嘲歌和@①戏——可以看做中国汉以来的俗赋、六朝以来的小说、唐以来的曲子、宋以来的说唱、元以来的戏曲在越南的回声。总之,过去孤立存在的事物,现在因获得旁证而成为具有历史重复性的事物。这使我们有条件去重新讨论关于中国文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比如文体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敦煌文学的生存状态与其文体表现的关系。越南文献中各种俗文学作品不分体裁杂抄为一集的普遍现象,提醒我们正视敦煌文学中的类似特点。我们现在知道,多种文体彼此渗透、多种艺术手段交互为用,这其实是俗文学的基本特点。这种情况表明,在篇章体制上彼此不同的许多作品,可以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因为多种文体的作品杂抄在一起,一般来说,缘于这些作品在同样一个场合得到使用(表演)。这就是说,在篇章体制上彼此不同的许多作品,可以共有同一种生存环境;反过来说,同一种生存状态,可以有不同的篇章体制的表现。从现象上解释这种情况,可以说,作为口语文学和群众文学的俗文学,因为其接受对象和传播场所的特性,它的文体表现是不同于作家文学的。早在战国秦汉之际,许多同俗文学相联系的作品就综合应用了代言、对话、辩难、谐yǐn@③等手法,例如《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神乌傅》通过几个人物的对话展开叙述,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采用“设客难己”的手法,《文心雕龙》认为荀卿的《蚕赋》和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滥觞了谐yǐn@③一体。《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杂赋所著录的《客主赋》、《隐书》各十八篇,通常被看做这几种通俗体裁的代表。通过这种综合运用代言、对话、辩难、谐yǐn@③等手法以加强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体,可以想象当时的民间讲说体韵文的基本面貌。但从理论上解释这种情况,则应当说,我们现在的文体观念,是依据作家文学而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俗文学研究。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如果说文体是文学作品某种本质的表现,那么它应当和作品的生存状态一致;现在的情况是恰好不一致,这就说明,我们应当建立能够揭露俗文学作品之本质的文体观念。
  由此引出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