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8年历史高考经济史汇总

时间:2009-10-18 17:30:01  来源:本站
 

2008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必修2)经济史汇编

 

08江苏

 

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原因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23、答案要点:(共14分)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08宁夏

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 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2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3 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4、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    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5、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 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劝,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一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无力偿贷而不得不将名下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鉴于住房市场降温,银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基金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形势激烈变化,殃及国际市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11分)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6分)

40.答案要点:

(1)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

(2)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

(3)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恢复;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产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08北京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3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08广东

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
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4
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
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5
世纪,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是http://www.zxls.com
 
A.阿姆斯特丹      B.伦敦      C.威尼斯      D.巴黎
6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轮船      C.汽车      D.电视机
7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
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
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9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0、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11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08四川

1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

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 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 实行土地公有制

C. 投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  保留富农土地

5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37.答案提示: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08天津

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此资(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39.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08全国

1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ht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2、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3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4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08重庆

1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2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39、答案要点(4)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6)略。

08山东

1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2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

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戍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

“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29.答案提示: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

    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分)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